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落实“双碳”行动 共建美丽家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发展的一张“王牌”
“水生态环境保护2022年度重点工作”征文启事
积极推进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乡镇、村(社区)集中式饮用水保护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精细化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发展的一张“王牌”

 

◆王匀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西藏考察时强调 ,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着力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西藏自治区在2021年1月24日颁布了《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要求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绿色发展试验地、自然保护样板地、生态富民先行地,不断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美丽中国西藏样板。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西藏拥有大江河大湖泊、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大雪山等生态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格局中的影响大、贡献大、责任大、价值大。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空间)、人与社会的关系。西藏百姓自古就有追求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朴素自然观,尤其是在佛教传入西藏后,“万物有灵”“众生平等”“不杀生”等理念构建起了西藏生态伦理体系的基础,并且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提供了历史资源。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促进生态保护与周边社区发展和谐互动,推动形成喜马拉雅人与生物圈生命共同体典范。在处理人与土地(空间)的关系上,要把人类活动对生态占用率、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强化国土空间管控,以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线”为基础,合理布局保护与发展的各类空间要素,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加强生态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协同推进

西藏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形成了藏东南和藏东以森林为主体的屏障、藏南及喜马拉雅中段以灌丛—草地为主体的屏障、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以草甸—草原—荒漠为主体的屏障。在这三大屏障区的基础上,又确定了以水源涵养、固碳、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土壤保持功能的维持与提升等五类功能区。

建设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屏障地,要坚持整体施策、系统治理,维持高寒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区域造林绿化、拉萨南北山绿化、荒漠化防治等工程。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以增绿增质增效为主攻方向,扩大林草植被面积,增加生态资源总量,积极推动国土绿化由规模速度型向数量质量效益并进型转变。

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七大标志性战役,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好“西藏仍是世界上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的大好局面。

推进碳中和示范创建,积极稳妥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减排增汇行动、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示范工程。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西藏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最大的一张“王牌”,也是推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潜力所在。在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时,不仅要提高绿水青山的“颜值”,还要发挥“金山银山”的价值,让生态生金、生态富民。

建设绿色发展试验地,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找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适宜的模式,将资源环境作为硬约束,坚持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全链条,突出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创新驱动发展。实施绿色产业发展行动,以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清洁能源接续基地、世界旅游目的地等为重点,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在发展理念上,要突破惯性思维和传统路径依赖,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树立起来,把高原生态农牧业、绿色加工业、文化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建起来,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闯出来,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