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产业经济
3上一版
 
污水处理厂也怕高温
为项目落地创造“一站式”服务
监测产业整体向好,企业如何做大做强?
图片新闻
沈阳水泥厂成了 国家级绿色工厂
锰渣库治理和锰渣资源化利用是重点
承德首批排污权市场交易达成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8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监测产业整体向好,企业如何做大做强?
专家建议:加大研发力度,适应跟进生态环境管理要求
 

◆钱慧慧

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科学、准确、及时、可靠?如何引领监测技术创新?如何促进监测行业发展?

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社会化环境监测与运营服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大会暨第四届生态环境监测高端论坛上,与会的行业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智慧监测、碳监测、新污染物监测、遥感监测、海洋监测、辐射监测等话题展开探讨。

1 建议企业用好用足相关政策,寻找发展机会

“‘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监测产业市场规模快速扩张,营收实现翻倍式增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党委书记、副站长吴季友透露,初步统计,监测装备制造业、监测运维行业、检测机构行业等三大行业累计市场规模近540亿元。

“社会监测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政府和企业实现了双赢。”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分析说,对政府而言,有效整合了全社会环境监测资源,有力保证了监测与评价的独立、客观、公正,支撑了环境管理需求;对企业而言,充足的市场需求激发了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

“虽然监测产业整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研究员马立学表示,主要表现为品牌竞争不强。有些企业因为研发能力不足,主要生产的是低端、同质化的产品。检测精细化支撑不足也是问题之一。特别是对于一些新污染物的监测设备研发不足。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主任谢丹平也深有感触:“目前我国新污染物监测能力比较薄弱。”

据谢丹平介绍,在国家层面,对国家直属监测机构13家单位进行调查,只有3家单位具备新污染物筛查和定量检测分析的能力,包括应急能力和人员技术队伍储备等;在省级层面,30多个省级机构也仅仅只有3家具备全面的能力;地市一级的监测机构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绝大部分不具备新污染物监测能力。

对此,马立学建议,企业多参与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用好用足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寻找发展机会。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尤其注重研究一些新型传感器的应用以及快速检测、低功耗、低成本、低污染的检测设备。

2 绝不能在数据上动歪脑筋,更不能弄虚作假

根据2021年12月印发的《“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下称《规划》),到2025年,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大监测”格局更加成熟定型,高质量监测网络更加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测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规划》称,目前,监测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基础能力还存在诸多短板和挑战,一些新兴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测支撑薄弱甚至空白,亟须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而其中,监测数据造假是对行业本身伤害最大。

蒋火华分析说,其中一个主要动机是“政绩观错位”,主要表现在大气和水等环境质量监测领域。

他说,因为监测数据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污染防治目标考核、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排名、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等,影响甚至决定是否对党政领导干部采取约谈、问责、处分等措施。在这种压力下,一些领导干部就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干预监测管理和技术部门的工作,让监测数据“好看一点”,最终导致监测数据失真。个别地方对属地既是排污大户又是利税大户的企业放松监管。此外,还有排污单位受经济利益驱使造假、不良市场竞争等因素。

蒋火华表示,监测数据真实准确是红线也是底线,社会监测机构绝不能在数据上动歪脑筋,更不能弄虚作假。

3 提升监测水平,要注重联网共享、测管一体

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广泛应用,传统监测技术和样式已经越来越难适应管理的需求。提升监测水平,是应对诸多短板和挑战的关键。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强化监测数据集成共享、分析评价与决策支持,提升监测大数据应用水平。

“没有智慧监测,就没有监测现代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监测管理室主任陈传忠表示,智慧监测本质是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监测很有必要,这是“三个治污”和“五个精准”的呼唤,也是监测实现“真、准、全、快、新”的必然要求。

我国首艘千吨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船“中国环监浙001”是智慧监测探索之一。据悉,全船采用专业三维建模工艺建造,船上设4个专业实验室,具备样品采集、常规海洋理化参数测定、微生物分析、海洋动力学测量等功能。

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方杰介绍说,“中国环监浙001”可以快速获得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和海洋灾害的范围、危害程度等第一手数据,并准确反映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变化情况。

“中国环监浙001”只是智慧监测探索的一个缩影。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新污染物筛查监测技术、“双碳”监测评估技术、无人艇(船)、无人机等智慧监测探索比比皆是。

为更好推动智慧监测发展,陈传忠建议,要注重实现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的联网共享。他说,数据集成化是智慧监测的重要特征,重点是要实现数据上下贯通。当然,推动数据共享还要靠制度规范,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的联网要求,强化刚性约束。

“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为生态环境管理服务,管理上有什么创新、转变,监测必须适应、跟进。”陈传忠表示,监测对管理的支撑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也要看到,当前监测系统的信息生产与生态环境管理的业务流尚未衔接顺畅。

他认为,在智慧监测创新应用中提出了测管一体的理念,目的就是要打通监测数据流和管理业务流,本质就是要强化大数据思维,把枯燥繁杂的数据加工成管理部门日常审批、调度、监管、执法中用得上的辅助决策信息。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