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四川出台西部首个美丽建设战略规划纲要
十年护海:提升群众临海亲海获得感幸福感
邯郸筑牢医疗废物收集处置防线
环评服务重大投资项目跑出“加速度”
图片新闻
生态环境部关于2022年9月2日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决定的公告(核与辐射)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护海:提升群众临海亲海获得感幸福感

 

上接一版

在中央层面,按照机构改革精神,逐步完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海警等涉海部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分工负责和协同配合机制;在海区层面,组建3个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统筹负责流域海域一体化监管;在地方层面,均重新组建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浙江、山东、广东、海南等地探索建立以海湾(湾区)为基础单元的常态化监管体系。

压实地方管海治海主体责任。将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查实海南省儋州市海花岛填海项目督察整改不力等一批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例。组织开展近岸海域水质考核,加快“互联网+非现场”监管等新技术手段应用,持续加大入海排污口、海水养殖、围填海等重点关键领域监管力度。

加大监管执法力度。生态环境部持续组织开展“绿盾”强化监督,构建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中国海警局、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共同开展“碧海2020”和“碧海2021”专项执法行动,强化监管与执法联动,查处一批海洋工程、海砂开采等领域的大案要案。

珍稀濒危物种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指示物种。

近年来,我国通过严格管控围填海,推进海域、海岛、海岸线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逐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海洋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我国海洋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和栖息地恢复提供重要保障。

2020年—2021年,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涠洲岛—斜阳岛和三娘湾—大风江口海域,就发现布氏鲸出现点位93个,识别布氏鲸44头;发现中华白海豚出现点位73个,识别中华白海豚126头。

“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海中精灵比人类更早享受到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

从海湾到海洋:美丽海湾建设成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动实践

海湾犹如镶嵌在蓝色蜿蜒海岸上的璀璨明珠,是滨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地、生态保护的重地、亲海戏水的胜地,是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牛鼻子”,也是不断满足公众临海亲海获得感幸福感的主战场。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统筹谋划,将美丽海湾建设纳入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布局,作出了“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的战略决策部署。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以美丽海湾建设作为工作主线,在全国划定283个海湾(湾区),“一湾一策”精准部署每个海湾的重点任务措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都以不同形式印发了省级“十四五”规划,因地制宜、梯次推进“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建设,国家、省、市、海湾上下贯通、分级治理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青岛灵山湾、秦皇岛湾北戴河段、盐城东台条子泥岸段、汕头青澳湾、福州滨海新城岸段、深圳大鹏湾、温州洞头诸湾、大连金石滩湾等美丽海湾优秀(提名)案例引人关注。

他们有的系统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和海湾综合治理,有的在入海河流治理、岸滩环境整治、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滨海生态修复、亲海空间打造等方面大胆创新实践,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做法和模式,为各地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示范。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入选案例,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的金石滩海湾,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亲海品质为核心,多措并举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全面开展生态修复,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实施黄金海岸海域海滩养护和景观修复工程。淘汰关停对生态环境存在严重影响的落后产能项目31个。开展非法养殖捕捞专项清理工作,清理浮筏900余台、清退养殖海域面积73公顷。投资8000余万元建成金石滩污水处理厂,全域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率达到100%,全部达标排放,区域海水水质稳定保持优良。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诸湾加强海岛整体保护,实施“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实现“退人还岛”,完成大瞿、南策整岛搬迁,释放海洋生态岸线13.3公里。推进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种植百亩柽柳林、千亩红树林、万亩海藻场,打造全国唯一“南红北柳”生态交错区。建设南塘湾湿地公园,形成河海交汇生态缓冲带24万平方米。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启动破堤通海工程,重新打通隔绝14年的海水通道,为瓯江口海洋洄游鱼类“让路”。

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湾率先构建“海域—流域—陆域”海湾环境监测监管制度体系,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海洋、海事、海警、海监等五部门共同签署《海陆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合作备忘录》,在多项海上专项执法及生态应急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可视化、多维度的动态监测智慧系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生态环境监管网络。经过多年努力,大鹏湾美丽海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100%,其中70%达到一类标准,湾内28条入海河流、89个入海排口水质全部达标。鱼类、甲壳类、头足类、贝类等游泳生物超过190种,藻类等浮游植物超过130种,蜂巢珊瑚等珊瑚超过60种,重点珊瑚分布区活珊瑚覆盖率达到50%,成为近海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重要分布区。如今,大鹏湾已成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休闲的首选之地。

对于未来,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十四五”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将以海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聚焦建设美丽海湾的主线,更加注重公众亲海需求,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提升公众临海亲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注重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海湾(湾区)为重要单元和行动载体,以海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陆海统筹推进海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更加注重示范引领和长效机制建设,强化“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示范引领,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