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新闻
3上一版
 
冯家峪的“甜蜜事业”让百姓日子更红火
我拍大美中国
明确支持范围、条件和补助标准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2年9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冯家峪的“甜蜜事业”让百姓日子更红火

图为西外口村中华蜜蜂崖壁式景观蜂场。
 

◆本报见习记者程维嘉

“快看上面!悬崖上有好多蜂箱,太壮观了!”在北京市密云区冯家峪镇西外口村的山崖边,游客大声感叹道。

冯家峪镇西外口村保峪岭养蜂专业合作社技术员董莹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这处悬崖上有全国最大的中华蜜蜂崖壁式景观蜂场,共有蜂箱600多个。

生活在这里的中华蜜蜂擅采百花蜜,这种蜂蜜营养价值高,但产量低,蜂蜜成熟所需时间也较长。崖蜜要经过两年以上才能成熟割采,割取时需要专业的“蜘蛛人”从坡度接近90度、离地垂直距离接近200米、高度相当于五六十层楼的山峰顶端缓缓垂下,操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这蜂蜜的确味道不一般,非常甜,能喝出花香,还不腻。”一位品尝了蜂蜜水的游客赞不绝口。

为小蜜蜂建立保护区

2015年,冯家峪镇周边近2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定为中华蜜蜂保护区。为什么要专门为小蜜蜂设立保护区?记者了解到,除了消费者关心蜂蜜好喝不好喝的原因外,其实蜜蜂授粉的生态意义更为重大。在人类赖以生存的作物中,有1000多种作物需要蜜蜂授粉。中华蜜蜂擅采零星蜜源,能够保障各类种子植物不断繁衍,对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食物链的连接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蜜蜂作为我国特有蜂种,几千年来在全国范围广泛分布。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我国批量引进意大利蜜蜂,导致中华蜜蜂锐减。21世纪初,北京地区的中华蜜蜂种群数已不足40群。2006年,中华蜜蜂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成为“蜜蜂中的大熊猫”。

如今,通过发展养蜂业,20年前濒临灭绝的中华蜜蜂种群,在密云已恢复到1.3万群,而这得益于密云水库周边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近年来,通过保水护绿,密云蜜粉源植物的多样性让中华蜜蜂有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了养蜂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华蜜蜂通过给植物授粉,起到保护植物、直接推动全区植物遗传多样性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养蜂业的发展让几千年的中华蜜蜂文化得以传承延续,也让我国的特有蜂种成为密云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一环。

水库边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20世纪80年代,密云水库的功能定位由防洪灌溉转为向首都供应生活用水,县域70%的区域被划为水源保护区,并在水库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实行退耕禁牧。合作社所在地西口外村位于密云水库上游白河的支流白马关河畔,为保证“清水下山,净水入库”,当地全面退出家禽家畜养殖。

要护水,也要致富,守着绿水青山好环境的密云人将目光投向了山间飞舞的小蜜蜂。养蜂占地少、环境影响小,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产品都能带来直接收入,围绕蜜蜂文化还能开发旅游等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合作社自2016年成立后,目前已拥有6处中华蜜蜂养殖基地,涵盖15个自然村,这只是密云养蜂业的一个缩影。

通过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密云持续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两山”转化模式,逐步形成了集蜜蜂养殖、蜂产品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变。

在密云水库展览馆,讲解员向记者介绍,密云区蜂群数占全市蜂群总量的43.4%,是“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有蜂农2000多户,从业人员4200多人,蜂业养殖合作社25个,年均生产蜂蜜近500万公斤,已成为国家级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绿色无公害林产品生产基地。同时,还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中华蜜蜂保护区,“蜂盛蜜匀”如今已成为密云的一张金名片。

密云水库周边的美丽风景和壮观的悬崖蜂箱景观吸引游客纷纷前往,带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割蜜节、蜂群认养等活动给游客带来更多的体验;蜜蜂大世界的建设开放,让京郊科普亲子游多了一个好去处;游客被吸引并留了下来,也直接带动周边民宿生意火了起来。

冯家峪镇正大力打造“蜜蜂小镇”,并以中华蜜蜂产业为主体实现蜂产、农产、旅游业联合,使镇域内产业具有可观赏性、可研教性、可创收性、可参与性。逐步形成以中华蜂养殖、特色蜂产品生产、蜂产品养殖技术研发、产品销售、农林科教、休闲旅游观光、花海游园为特色的经济综合体。

在冯家峪镇旅游产业规划中,2020年—2025年的目标是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完成旅游接待25万人(次)。有了盼头,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