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美丽山东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
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全面启动
环境经济政策:十年创新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北京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目标任务
图片新闻
云南印发省级“一河一策”方案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9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境经济政策:十年创新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本报记者刘良伟

一座山、一片湖、一亩林、一方田,将碎片化的资源存进“两山银行”,就可以对其重新定价,实现存量资产、生态资源的价值再造,最终实现生态变现。这样的创新实践作为浙江省山区26县共同富裕之桥,正在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赋能。

海南岛的“绿心”白沙黎族自治县,把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作为实现绿色发展的最强优势、最大本钱,在筑牢生态屏障的同时,致力打通“两山”通道,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培育野生茶叶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十年发展,“两山平台”路子越走越清晰,资源从农民手里来,资金到农民手里去;十年创新,从“两山银行”到“生态搬迁”,从“文旅生态产业”到构建“GEP核算体系”,各地在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方面多点开花,实践成果不断涌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要环境经济政策的推行和落地掷地有声。“两山”转化的成功实践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非全部。从绿色财政与补贴制度的基本建立到价格政策不断健全,从环境税费政策逐步完善到资源环境权益政策不断深入,从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建到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搭建起来——这足以说明,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我国环境经济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发挥了激发绿色动能、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环境经济政策护航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为环境经济政策的探索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动力转换、绿色发展结构转型、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对生态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管理与政策研究所所长董战峰告诉记者:“与行政管制型政策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更注重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经济主体进行内生调控,有利于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绿色财政与补贴制度基本建立——

资金投入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基础性保障。中央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力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2010年的6654.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638.9亿元,引导和撬动大量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各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

“在疫情的影响下,中央财政对生态环境资金投入持续增加,实属不易,体现了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邹首民表示。

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重大工程项目谋划和储备,目前已建成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截至今年7月底,项目储备库共储备项目1万多个,总投资需求6500多亿元。做好项目储备前期工作是落实中央财政“让项目等资金,不能让资金等项目”要求的重要举措。

环境税费政策不断完善——

排污收费政策是我国最早制定并实施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近年来,环境税费政策改革加快推进,在减少污染排放、促进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相关部门将电池、涂料列入征收消费税范围;从事污染防治的第三方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促进企业节能环保等。

2018年,我国第一部专门体现“绿色税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单行税法《环境保护税法》开始施行。环境保护税鼓励节能减排、促进绿色生产、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效益已经初显。近年来,大部分企业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积极购置环保设备,增加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

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建——

作为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利益调配和“两山”转化的平衡机制,生态补偿通过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利的方式,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顶层设计指引航向。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

地方实践积极推进。2012年,新安江启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试点,随后扩展到九洲江、汀江—韩江、东江、引滦入津、酉水河、赤水河等流域;2018年—2019年,中央下拨130亿元生态补偿资金推动长江经济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于2020年启动,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探索建立。

初步形成以市场手段推动环保的动力机制

卖茶叶的同时还能卖空气?这条碳汇致富经最近让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和白交祠村的村民们乐开了花。厦门一家食品集团购买了这两个村子的首批农业茶园碳汇。这标志着厦门开启“以绿色凭证促进农村绿色交易,以绿色交易促进农民绿色增收”的新模式、新机制。

不仅是茶叶碳汇交易,近年来我国在林业碳汇交易和海洋碳汇交易等方面也相继实现“零的突破”。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近年来,我国注重经济手段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创新与应用,初步形成以市场手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动力机制。

环境权益交易政策改革有序推进——

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碳配额累计成交额接近85亿元。碳配额的价格在每吨40元—60元波动,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碳市场是以较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的政策工具,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制度创新。与传统的行政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够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又能为碳减排提供激励。

“我国环境权益交易制度体系包括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节能量交易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继续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董战峰说。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