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立足水资源禀赋 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
大手拉小手,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从生态学角度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发扬斗争精神 增强斗争本领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1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手拉小手,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刘秀凤

割稻子、挖红薯、捉泥鳅、抓螃蟹……金秋时节,很多有娃家庭的假日是这样度过的。对于孩子来说,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接受自然生态教育的过程,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在城市中,孩子的游戏空间常常被挤压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中,能够让孩子接触和认识自然,并在实践中获得快乐的自然空间尚显不足。

在生态环境部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鼓励各地参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所谓儿童友好,是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切实保障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具体到生态环境方面,就是要开展儿童友好自然生态建设。建设健康生态环境,推动开展城市儿童活动空间生态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评价。推动建设具备科普、体验等多功能的自然教育基地。开展儿童友好公园建设,推进城市和郊野公园设置游戏区域和游憩设施,合理改造利用绿地,增加儿童户外活动空间。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并非简单地在城市中添置一些游乐设施,而是需要系统性地设计城市,站在儿童角度审视城市发展和治理。

不久前,知名母婴博主“年糕妈妈”发布了一家四口去乡下外婆家采花生、摘莲蓬的视频和照片,很多网友在评论区感叹,“村里有城市感受不到的快乐”“小时候也喜欢去农村姥姥家过暑假,回归大自然的快乐真的是很独特的体验”“乡下的童年就是最美好的回忆” ……农耕劳动可以让小朋友亲近土地,亲近自然,在小小的心灵中种下爱护生态环境的种子。正是由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带动了城市周边有机农场、乡村民宿、露营基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笔者以为,优化儿童友好自然生态环境,可以依托植物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郊野公园等生态资源,推动建设具备科普、体验等多功能的自然教育基地。

近年来,各地在城市建设中越来越关注公园绿地的建设问题,从大型郊野公园到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不断增多,有效拓展了儿童活动空间。比如,浙江省温州市精心打造农林环保实践基地,种植了金银花、紫苏、薰衣草等农作物,还有火龙果、小番茄、茄子等蔬菜和水果,让孩子们通过草木枯荣、瓜果生长体验四季交替。再比如,广东省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每年都会组织鸟类调研等活动,教育孩子们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让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在幼小心灵中发芽。

儿童不仅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者,也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在给孩子营造更多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空间的同时,也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现在,一些城市组织了“一米高度看城市”活动,就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来看城市建设,用心倾听了解孩子们的关切,积极回应其诉求,让儿童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这一过程能够有效激发儿童潜能,提高儿童发现、表达、实践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这方面,生态环保设施开放日活动为儿童参与生态环保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组织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地,可以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生态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进而通过他们影响到父母等成年人。

城市不仅是成年人的活动空间,也是事关广大儿童成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空间。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指数、让城市更加宜居的过程。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更需要大朋友与小朋友共同携手,保持对城市建设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才能让城市的发展始终活力满满,让城市的未来更美好。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