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望京华 绿水青山又相逢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2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望京华 绿水青山又相逢
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丰硕
 

生态文明在京华大地扎根

京华大地,碧水蓝天,层林尽染,景色胜绝,真可谓“无处不美,无处不可入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不断涌现,北京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果丰硕。

2022年11月19日,在第十届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北京市平谷区入选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丰台区入选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17年以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部在全国组织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对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地区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以下简称示范区和“两山”基地)。

北京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生态文明之花在京华大地遍地盛开。

六年时间里,北京市延庆区、密云区、门头沟区、海淀区、怀柔区、平谷区共6个区先后获得示范区称号,延庆区、门头沟区、密云区、怀柔区、平谷区、丰台区共6个区先后获得“两山”基地称号。目前,5个全域生态涵养区均已获得两个称号,并辐射到中心城区,为建设美丽北京贡献了样板和智慧,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北京市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实现逐年提高,5个生态涵养区持续保持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位居全市前列。全市生态涵养能力稳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两山”转化路径更加宽广,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好、涵养能力强、发展质量高的发展格局。

平谷区

生态“搭桥”经济“唱戏”

2021年1月,一只优雅的黑天鹅现身北京市平谷区洳河新城段,到今天,被平谷区良好生态环境吸引而来的鸟类已达上万只。在金海湖国家级监测点,人们也惊喜地观测到了中华秋沙鸭,同时还发现了3只青头潜鸭,这是平谷区首次观测到这两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

“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态环境好不好,鸟类——这些可爱而又敏感的生灵率先用自己的“翅膀”投出了选票。

平谷区把守护好绿水青山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立足“三区一口岸”功能定位,坚守首都东部绿色屏障,生态安全屏障愈加牢固,生态经济发展显现成效,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生态底色更加浓厚。

作为享有天然资源禀赋优势的生态涵养区,平谷区始终坚持在“质”上集中发力,在“量”上保持定力,在“绿”上持续用力,搭起“生态桥”,唱好绿色循环经济“大戏”。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通过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平谷区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示范村(社区)试点。2021年,全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实现“30+”。

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平谷区强化四水三治、水岸共治,抓住重要节点,全区800余处入河排口实现动态管理,做到有口必查,有水皆管。海子水库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

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黑鹳、金雕等野生保护动物陆续重现平谷区,“林水相依、水城融合”的生态场景初步呈现。

生态示范成果丰硕。平谷区获批北京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乡村治理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等多个国家级试点示范区。2021年,通过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平谷区实现“美了环境,富了百姓”,成功获得“两山”基地称号。今年,又成功创建示范区。

如今,把生态作为最亮丽的底色,强调“绿色发展”,平谷区全面开启了“高大尚平谷”建设,发展路径更加明晰。“高”就是农业高科技;“大”就是物流大流量;“尚”就是休闲新时尚。

推行农业“高”科技,建设农业中关村,打造种业之都。作为首都的农业大区,平谷区突出绿色创新,主动扛起农业领域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任务,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畜禽种业)产业园建设,成功培育出“平谷荞麦1号”,为打造“种业之都”贡献力量,全力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发展物流“大”流量,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首都物流高地。平谷区把打造首都物流高地作为融入首都“五子联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项目。全面服务首都现代物流体系构建,京平物流枢纽被确定为国家加快推进建设的铁路专用线,马坊物流基地入选京津冀地区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崇尚休闲新时“尚”,拥抱新消费新生活,打造世界休闲谷。平谷区成功举办北京·平谷世界休闲大会,发挥良好的生态优势,激发存量,盘活乡村碎片化、空置化资源,精心打造一批高品质的乡村休闲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集群,将平谷建设成为市民乡村品质生活的向往之地,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在良好生态环境搭建的“戏台”上,平谷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戏”越唱越有味。

丰台区

由“创绿”到“绿创”

“凉水河边路,依稀似故乡。野亭穿径窄,溪柳夹川长。”明代诗人邵经邦的《游凉水河》一诗,描绘了数百年前凉水河的优美景色。但前些年由于种种原因,凉水河的历史风光不再,一度成为附近居民口中的臭水沟。

可就在不知不觉间,曾几何时需要掩鼻而过的地方,变成了游玩赏景的好去处。现在的凉水河畔,一大早便有附近居民健身、遛弯、垂钓,家住河边的黄先生每天都要沿河骑行一个小时。美丽的凉水河也串联起首都商务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地区,北京南站等城市大型枢纽门户地区以及右安门等生活居住区,打造出水城共融、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活力廊道。但就在几年前,“凉水河还是一条臭水沟,根本就无法靠近。”

凉水河的变迁,是北京市丰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缩影。从“靠山吃山”到守护“绿水青山”,再到转化“金山银山”,丰台区坚持以天清地清、山清水清、人清政清的“六清”为理念,以森林绕城、绿道连城、碧水穿城、湿地润城、公园遍城、农田留城、花果香城、生物汇城、景观靓城的“绿城九法”为路径,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目标,打造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

涵养生态,绿色发展汇聚美丽动能。2021年,丰台区6项主要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首次实现全面达标。国家级和市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断流25年的永定河在2020年实现全线通水,建成园博湖、晓月湖、宛平湖、园博园湿地“三湖一湿地”水生态体系,在永定河畔打磨出一串串美丽的“生态珍珠”,园博园、卢沟桥、绿堤公园、紫谷伊甸园相互接连,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实景再现。积极打造“首都绿色客厅、京南锦绣花城”,建设“一轴一廊一屏障,百路百园百社区”的森林城市,震旦鸦雀、星头啄木鸟等近150种鸟类翱翔在丰台天空,黑斑侧褶蛙等110余种野生动物在丰台安家。

构建绿色经济加速发展新格局。丰台区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产业结构新升级,加快建设丽泽金融商务区,实现南中轴大红门地区的“华丽转身”。发布《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打造高精尖产业引力场,构建“多业态、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出台“独角兽八条”政策,启动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事业,长辛店二七纪念馆、“毛泽东号”机车展示室入选新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推出“北方红星长辛店”红色文化旅游线路。紫谷伊甸园、二七厂1897科创城、绿野仙踪郊野乐园、北京汽车博物馆等4家单位被评为北京市首批“网红打卡地”。

开创“妙笔生花看丰台”新局面。丰台区化被动为主动,“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闯出一条中心城区绿色发展的特色之路。北宫镇化环保压力为绿色发展机遇,北京园博会开历届园博会之先河,首次选址在城市建筑垃圾场,创造性地将其变成鸟语花香的生态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园博会的聚合效应,加快生态城、科技园西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发建设,带动周边片区发展。园博园成为休闲旅游新亮点,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王佐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带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王佐镇先后关闭了70多个非煤矿山,实施千灵山山体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5%增加到目前的95%,开发出千灵山风景区、灰窑遗址公园、绿野仙踪郊野乐园、向阳花公社等特色景点,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丽泽金融商务区打造城市公园群,用绿色为“金色”打底,全力打造兼具人文关怀与生态韧性的国内首个园林式金融商务区。“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吸引了一批重量级企业落户丽泽,民生福祉增进“尽收眼底”。

延庆区

文化、科技创新推动“点绿成金”

延庆区2017年入选第一批示范区,2018年入选第二批“两山”基地。

坚持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凝练形成“点绿成金”的延庆经验。成功举办世园盛会,吸引934万名中外宾客入园。加快聚集创新资源要素,确定现代园艺、冰雪体育、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无人机四大重点培育科创产业,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出台“1+4+4”系列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产品可追溯系统与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发布北京市首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妫水农耕”,积极打造五大特色产品体系。“文化旅游+”模式助力“两山”转化。长城、世园、冬奥3张“金名片”成为区域发展重要引擎,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发起成立北京市首个民宿联盟,建成北方地区首个民宿集群“合宿·延庆姚官岭”,冬奥人家、世园人家、长城人家、山水人家四大品牌精品民宿全域布局,入选首批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区。

密云区

守住“一盆净水”, 探索“生态+”模式

密云区2019年入选第三批示范区,2020年入选第四批“两山”基地。

为首都守住“一盆净水”,密云区开创“五保水”“六护”管护体制机制,形成全域保水新格局,密云水库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标准。积极探索“生态+”模式,实现生态产品向生态经济转化,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涌现出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电商企业12家,带动农民就业2000余户。发展精品蔬菜、特色林果林下经济,打造高质量特色农业产品和“密云农业”品牌。积极探索开展中华蜜蜂养殖,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中华蜜蜂崖壁蜂场,建成国家级蜂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绿色无公害蜂产品生产基地、蜂产品深加工基地等示范基地20余处,初步形成了集蜜蜂种业、蜜蜂养殖、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门头沟区

从“一盆火”到“一片绿”

门头沟区2019年入选第三批“两山”基地,2020年入选第四批示范区。

门头沟区彻底终结了千年采煤史,在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行稳致远。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实施理水治山、护蓝增绿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塑造全域绿色生态新空间,永定河再现碧水长流壮观景象。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百花山葡萄开花结果,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种群持续扩增,黑鹳在永定河山峡段安家落户。探索以旗舰物种为牵引,带动极小种群集群化保护新模式。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实践,建设“一线四矿”文旅康养休闲区,持续做精做优“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盘活闲置院落上百个,打造山地经济发展新模式。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和超高清数字视听产业,建设西长安街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开创“绿水青山门头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怀柔区

打造“1+3”融合发展新格局

怀柔区2020年入选第四批“两山”基地,2021年入选第五批示范区。

怀柔区以生态涵养为核心,发展科技创新、会议休闲、影视文化三大板块,搭建“国际会都”,打造“中国影都”,建设“怀柔科学城”,打造“1+3”融合发展新格局,助推“两山”理论落地。怀柔科学城推动绿色创新引领高端科技发展,聚焦五大前沿领域,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引领国家尖端新技术群发展的战略新航标。雁栖湖国际会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绿色低碳、自然生态、节能节水”理念,创造了绿色低碳、生态环保和节能节水的典范。影视文化产业对接绿色发展,杨宋镇昔日为怀柔区的工业区、农养区。近年来,杨宋镇按照“影视集聚区”的功能定位,积极引导低端企业退出,盘活工业遗存与基础设施,成为中国(怀柔)影视产业示范区核心区。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建成并推出了凤山百果、四季花卉、神龙峪红梨等一批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生态“农业公园”,实现农业和旅游休闲产业的互动互联,带动农民增收。

海淀区

高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大都市主城区样板

海淀区2021年入选第五批示范区。

海淀区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大都市主城区样板。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和增长贡献连续六年保持全市“双第一”。初步形成集“城市大脑”“经济大脑”“数字政务”于一体的智慧城市框架体系,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不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坚持大尺度增绿和见缝插绿并重,精品公园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推进湿地生态功能保护与修复,翠湖湿地公园共记录到高等植物545种,野生鸟类278种。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年位居中心城区第一。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全市率先全面实施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率先推行“绿色建筑预评审制度”,创新形成“三位一体”绿色建筑推广模式。强化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治理,用绿色理念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微循环。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开通上地—回龙观全市首条自行车专用道。

本版图文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