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知行
3上一版
 
三代人,陪汉石桥湿地走过64年
爱护地球,人人有责
别让垃圾吞没人类的家园
尊重生命,保护野生动物
认识地质 大“喀”的危与美
鸟撞调查:城市“体温表”
地球的自白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2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鸟撞调查:城市“体温表”

玻璃上贴防撞贴纸可以有效
减少鸟撞。李彬彬供图
 

◆本报见习记者方琬夷

城市里,经常有鸟类折翼玻璃幕墙之下。这被称为鸟撞建筑,它是指鸟类因玻璃透明与反光的特性而无法认出玻璃的存在,从而与建筑相撞的现象。在中国,鸟撞事件并不少见,却鲜有人关注。

近日,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李彬彬及其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团队、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获得了菠萝科学奖生态奖。在李彬彬团队的调查中,鸟撞现象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重点,人们又能为飞翔的鸟类做些什么?

鼓励公众参与,促进科学公共传播

自2018年以来,李彬彬带领的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团队发起了中国鸟撞调查,至今为止已开展4期,全国31省共有1500多人次志愿者参与。他们的工作揭示了中国鸟撞的常见鸟类,容易发生鸟撞的建筑,以及容易发生鸟撞的时间等。

“这是让科学走近公众的有益尝试,我希望有更多人来了解鸟撞。”在李彬彬看来,大众不应该仅仅被当作传播知识的对象,同样也可以成为产生知识的群体。

以鸟撞为例,公众可以通过观察,得出一些规律性的总结,同时也可以把总结出的知识转变成行动力量,比如进行一些玻璃改造活动来减少鸟撞。

“在完善规范的设计前提下,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科学研究。”李彬彬告诉记者,对保护科学来说更是如此,它本身即是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危机而产生的一门科学,更需要有大众的参与。

引导大众关注和参与鸟撞调查,与李彬彬一直尝试把公众群体加入自己的研究中有关。在此之前,李彬彬也做过许多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但是它们往往离大众比较远,更多的是在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区。

“我们国家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东部地区,对他们来说,真正理解荒野地区的环境问题是很难的。即使他们短暂地参与到我们组织的一些考察项目中,在体验之后回到正常的城市生活后,仍然不会有多大的行为变化。”李彬彬说道。

在李彬彬看来,鸟撞的特殊性在于,它距离公众更近,并且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和在荒野地区产生的问题本质上是一样的,即揭示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

精准管理,建立城市里人与动物相处秩序

李彬彬在很多分享中提到,城市同样也是最适合野生动植物生长的地区。那么在城市里,究竟能否实现人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推进?

“对城市居民来说,鸟撞事件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因为它直接面临生和死的问题。”李彬彬认为,鸟撞项目不光是要回答它背后的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城市设计需求方的公众是如何认知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

近两年,有关野生动物出现在人类栖息地的报道越来越多,其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人类活动挤压野生动物原本的生存空间、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吸引部分适应性强的物种、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大而带来种群扩张等。

随之而来的,是在城市中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新课题。由于某些攻击性较强的野生动物活动区与人类居住区的重叠空间不断扩大,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相应的冲突。

“我们不希望因此干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恢复,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精准的野生动物管理。”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或许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李彬彬还提到,要真正建立起居民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秩序,就需要加大对公众预期和行为管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而这也意味着一个较长的知识普及过程。

科研工作者应承担起科普的责任

“作为科学工作者,不能指望科学自己会说话,要把晦涩的内容转变成大众容易理解的内容进行传播。”李彬彬认为,人们并不了解鸟撞事件背后的原因,这就需要科学研究者承担起普及和宣传科学知识的使命与责任。

“建筑、园林、景观设计等行业是和整个城市生态相关的,但是我们往往关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环境,比如气候、土壤、水文等。”李彬彬指出,目前我们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的时候,往往从人工环境的角度出发,却忽略了生态效果。

而公众对于城市生态的认知也很重要,因为人们的需求最终会变成城市规划设计的推动力。所以科研工作者应当更多地与政策制定者进行沟通,增强行业间的交流,加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教育。促使不同层面人群观念的转变,能更好地实现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对于李彬彬来说,她带领的团队正和国内多家自然保护公益机构发起“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联合更多力量共同开展公众科普和建筑改造以改善鸟撞现象。她也一直在思考,未来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鸟撞调查相当于城市的‘体温表’,只不过它测量的是鸟撞事件的次数和地点,以此来帮助我们监测城市和鸟类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通过直接的观察引发思考,进而转变为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力量。”李彬彬说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