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境界-文化
3上一版
 
在传承中创新“兔儿爷”
浙江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春沐新村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下一篇4 2023年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
在传承中创新“兔儿爷”

卡塔尔世界杯期间,张忠强设计的含阿根廷元素的兔儿爷
 

◆本报记者王琳琳

随着农历春节的临近,大街小巷的年味越来越浓。而这其中,最浓的一味元素就是“兔”。在北京大栅栏附近杨梅竹斜街一家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店——“老北京兔儿爷”内,挤满了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顾客。

看着货架上造型丰富多彩、神态活灵活现的兔儿爷,来自上海的李女士一口气选购了麒麟、梅花鹿、葫芦等多款造型。“我是带着儿子慕名而来的,对兔儿爷文化特别感兴趣。再加上兔年快到了,所以特意选几款送给亲戚朋友。”李女士告诉记者。

在店主、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看来,这一点也不奇怪。随着时代的发展,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北京兔儿爷已经从过去中秋节时供奉的对象,变成北京地区一个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以及人们一年四季都会选择的富含吉祥寓意的可爱伴手礼。

京味文化符号内涵日益丰富

兔儿爷是北京泥彩塑的一种,最早作为北京传统文化里的“吉祥物”,多以戏曲中的将军武士为原型,深受北京人民的喜爱。

张忠强也不例外。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张忠强小时候没有玩具,但是有一双巧手。在他的手下,玩游戏赢来的黏土会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兔儿爷就是其中之一。

“兔儿爷是我的梦想。”张忠强告诉记者。在年少梦想的带领下,张忠强走上了泥彩塑之路。拜师、学艺、苦练,在张忠强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泥彩塑手艺越来越精,如今已是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在杨梅竹斜街和琉璃厂经营着两家“老北京兔儿爷”店。

在店里,有他亲手捏制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兔儿爷,凝聚着他对兔儿爷这门手艺的热爱。

入行泥彩塑的几十年来,谈及这些年来兔儿爷的变化,张忠强坦言“变化非常大”。

“过去,兔儿爷是四九城的百姓中秋节时祭拜的一件民俗产品。现如今,则是北京地区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日常,其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也丰富了许多。比如,传统的兔儿爷大多表情严肃,而我做的都是乐呵呵的。”张忠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今天的兔儿爷已经从最初的4个品种发展到100多个品种,其造型也更加多样了,尤其是面部表情,从过去的严肃威严到如今的更加慈祥、更加可爱萌动了。

“没有创新,最后还是‘守’不住”

“这款兔儿爷是2023年兔年生肖款。在设计时,我加入了莲花、莲蓬、鱼的元素,寓意鱼跃龙门、年年有余,都是中国人过年时爱听的吉祥话。”端着一尊为癸卯兔年特别设计的兔儿爷,张忠强声情并茂地讲解着。

“创新,一定要创新。”采访期间,张忠强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光提‘守’,不做变化,最后还是守不住的。”

于是,张忠强在坚持以原汁原味的手法传承技艺的同时,一直在款式上进行创新,不仅将传统文化融入兔儿爷的设计中,也将社会上的新文化、新元素融入其中。

在与传统文化结合方面,他先后设计出北京中轴线系列、北京风情系列、北京老字号系列,以及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北京二十四城门结合的等一系列富有内涵的兔儿爷作品。

在紧跟时代脉搏方面,张忠强曾与白塔寺联合推出系列白塔款兔儿爷,联合王致和品牌制作吉祥物兔儿爷“王小和”,还注重结合社会热点话题、新闻事件设计主题款,如中国载人航天主题兔儿爷、世界杯主题兔儿爷、战“疫”兔儿爷等。

生态环保也是张忠强关心的所在。“今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我们还是要节约,尤其是节约有限的资源。”201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颁布后,张忠强第一时间设计出生态环保主题的兔儿爷,将垃圾分类桶颜色、标志性符号等融入其中。

“我特别希望,通过兔儿爷这样的艺术形式反映中国的当下。”张忠强说。

创新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其实,张忠强积极参与创新的背后,最终的目的还是坚守——坚守这份技艺,坚守这份文化。

所以,尽管张忠强在兔儿爷的款式上不停地创新,但始终注重将兔儿爷背后的吉祥文化、民间习俗这些元素融入其中。在他设计的每一款兔儿爷上,始终都有传统的元素存在,比如2023年兔年生肖款上,就还有桂花和兔灯。

“兔儿爷是从哪来的?是广寒宫中捣药的玉兔,虽然它有40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不能忘了它的出处。”张忠强说。

为了让兔儿爷在当下的时代找到长久的生命力,焕发更加蓬勃的光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张忠强还积极参与文化传播,走入校园、社区教授兔儿爷技艺,通过各种媒体或公共平台介绍兔儿爷文化,推出普及读物《一起玩泥彩塑》,去多个国家和地区做文化交流等。

“我希望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喜欢非遗产品,所以,坚守是我的信念,坚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张忠强说。

在张忠强看来,小小的兔儿爷所承载的,不只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祈愿,也是绵延深厚的京味儿文化。

一掬泥,一手艺,承载百年技艺;一座城,几代人,绽放文化光芒。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