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境界-文化
3上一版
 
在传承中创新“兔儿爷”
浙江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春沐新村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地制宜“解码”和转化各地文化基因
浙江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杭州萧山区城市书房戴村永兴书房·邻里馆
温州市文化馆打造的“市民文化露台”
 

◆本报见习记者王雯

每逢假期,就有不少游客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参与“文明圣地 朝圣之路”深度游,通过印章打卡,深度了解良渚文明的前世今生。

“我们持续挖掘良渚文化内涵,以‘文创+文博+休闲’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价值转化,构建‘良渚’系列产品矩阵,释放良渚文化赋能区域综合发展的最大效益,让遗产地百姓共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为撬动乡村振兴,良渚北片8村将打造遗产地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统一发展农文旅产业,推出良渚遗址奇妙夜、有机生活节等,建设良渚遗址未来乡村公园,实现“遗址+乡村”组团出圈。

以文化促进共同富裕之花,在浙江开得正盛。浙江省委、省政府以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努力成为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省域范例。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共同富裕的源头活水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不仅要让人们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要让人们的精神“富”起来。对此,浙江省因地制宜“解码”和转化各地文化基因,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兴业富民多元业态。

梓桐镇书画院、府前街书画院和梓桐艺术馆……走进有着“书画小镇,雅韵杜井”美誉的小山村——杭州市淳安县梓桐镇杜井村,书画元素随处可见。

头戴斗笠,手握画笔,田园风光跃然纸上。人称“玉米姐姐”的蒋小琴,今年44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在前两年上海宝库艺术长廊举办的拍卖会上,她的处女作油画《玉米》经过30轮竞拍,最终以7500元成交。“我没有想到,这个数字确实有点惊人,我非常开心。”蒋小琴说。

书画是刻在梓桐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农民在农耕之余都喜爱挥毫泼墨。日前,梓桐镇还举行了书画文化节,正式启动农民书画线上销售,梓桐的书画文创艺术产品从此“鼠标点点,走向全球”。

“一幅画,一亩田,坐在家中就挣钱”,已成为梓桐镇农民的真实写照。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经济、艺术家与村民,梓桐镇农民踏上了一条与其他乡村发展截然不同的更时尚、更现代的美育文化促共富之路。

梓桐镇的故事不是个案。宁波市通过普及“一人一艺”全民艺术,开拓公共文化促共富发展模式;温州海岛洞头通过贝雕非遗文化工坊,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方式,推进共同富裕;衢州深挖南孔文化,打造南孔宴,呈上“百县千碗”文化大餐;丽水古堰画乡通过整合写生绘画资源促共富;舟山海岛书房打造新型文化空间,为市民游客营造精神共富“栖息地”……

乡野、村落、古居、文创,近者悦,远者来,一抹青山一折溪,江南邂逅“绿富美”。

数字驱动,提升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

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就需要在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上发力。浙江省以数字化为驱动,让老百姓在科技人文关怀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共同富裕的成果。

如今,浙江人只需要打开一个“圈”,身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就可实现一站式链接。

“每天小辈出门上班,我也出门‘搞文化’,去旁边的钱南扬纪念馆听听戏曲。”83岁的嘉兴平湖市当湖街道水洞埭社区居民潘华英说,只要点开微信小程序搜索“浙里文化圈”,附近的文化活动安排一目了然。

在小程序上,记者看到,不远处的启元社区,老年活动室、平湖市博物馆、启元友邻点、介庵书院等,都在社区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内。线下,人们在目之所及的小圈享受“就近”服务;线上,看不到摸不到的大圈让更多人获得“就好”服务。

宁波余姚市泗门镇的徐大伯喜欢研究古币。这几天,他捧着一本介绍稀有古币的书爱不释手。 这本书他找了很久,最近通过上线不久的“浙里文化圈”应用,足不出户就从浙江图书馆借到它。

据了解,“浙里文化圈”着眼于构建“24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文化空间,以公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为依托,按照“看书、观展、演出、艺培、文脉、雅集、知礼”七大分类,精准推送文化展览、图书借阅、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志愿服务等清单,让老百姓们共享开放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米”。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高质量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浙江省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支持浙江省建设城乡共享的“智慧文化云”,推出一批标志性数字化新应用场景,构建数字政务服务体系、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数字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整体智治水平。

平衡城乡发展,更多文化产品走向田间地头

如何破解文化产品在城乡、地区间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浙江省不断激活基层文化阵地,提升对农村高品质文化需求的供给,持续擦亮精神富有底色。

在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庾村广场的图书馆,许多村民聚在这里,学习法律法规,看科技书籍,了解致富信息,大家也逐渐养成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开启了“闲时读书、忙时耕作”的生活模式。

十年前,眼前的这幢图书馆还是原莫干小学的礼堂。经过多年的改造提升,如今,村里的农家书屋成了网红打卡地。目前,书房中共有藏书7000余册。

“希望这里的书籍能经常更新,村里也可以在这里举办一些文化活动,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村民张翔说。

行走在浙江乡村,一个个农家书屋串珠成链,如同一簇簇绚丽多彩的精神文明之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脾,让浙江的乡村振兴之路“一路书香”。

文化因子的渗透,让共富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戏曲、腰鼓、书画、合唱……大家的文化生活满满当当。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文化管家项目的带动下,从田间地头走向舞台,化身文艺“大咖”。

根据《行动方案》,浙江省还将探索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有效机制,高标准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礼堂、社区有文化家园”,县级图书馆乡镇分馆、县级文化馆乡镇分馆覆盖率100%。

一幅和美幸福的文化生活图景正在浙江徐徐展开。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