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境界-文化
3上一版
 
守护实体书店 留住芬芳书香
文化赋能 点亮乡村振兴
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代表委员这样说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3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赋能 点亮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王琳琳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文化是重要助力,需要用文化为乡村铸魂,用文化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力量。

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从文化的不同领域,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关注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活化利用非遗,富裕一方百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非遗和乡村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许多非遗项目原本就产生于乡村,来自于乡村的生产和生活。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非遗的角色也十分活跃,其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日益凸显。

地处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的学兰村,不靠山、不靠海,地理位置偏僻,村民祖祖辈辈都靠种植甘蔗、花生、地瓜等为生。然而,这里却有一项延续了600多年历史的传统——土法制糖。近年来,村里以土糖为核心,建立起乡村手工艺文化产业组织体系,将土糖工艺从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不仅实现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也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探索。

无独有偶。位于太行山脉中段东麓的河北省赞皇县,因历史原因和受自然条件等因素制约,一度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然而,赞皇县原村的土布工艺却远近闻名。近年来,赞皇县将原村土布纺织技艺与现代消费理念结合,打造纯手工土布生活用品,形成了集彩棉种植、纺织、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让2500余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全国两会期间,来自两地的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学兰村党支部副书记吴少玉、河北省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雪琴不约而同都带来了关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崔雪琴表示,未来乡村大有发展前景,要想办法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发挥年轻人的智慧和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同时,希望政府出台有利政策,让地方文化产业品牌化、质量化,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让人民致富路子走得更宽、更好。

吴少玉也表示,希望依托自然地理资源和土法制糖技艺,将农业、文旅、非遗三者结合,促进学兰村的产业化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人才返乡。

民进中央也就非遗赋能乡村振兴进行提案,建议加强传播,深耕产业。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利用农产品、农副产品的产品包装和文化营销,发掘文旅项目周边和纪念品价值,以此融入相关产业,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领域的融合发展。

把握新消费特点,打造融媒体平台,提高非遗文创产品的传播质量,使更多人参与非遗传承、亲近非遗文化。结合周边优势文化及环境资源,进行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规划和布局,构建非遗主题文化旅游路径,吸引游人溯源非遗所在村落,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用好直播这类平台,培育青年群体的传统文化热情,为文化传承培育有生力量,恰逢其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孟广禄说。

此外,民进中央还建议挖掘非遗蕴含的文化精神。运用地方戏曲、小品说唱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样式,以乡村生活、乡村生产、乡村习俗为切入点扩大宣传,举办相应文化赛事、学术交流及展演活动,发挥非遗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

弘扬艺术力量,建设美丽乡村

位于秦岭脚下的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是一座因艺术而焕发新生的村庄。宽阔的“8号公路”,题材多样的巨幅墙绘,新颖别致的雕塑、装置艺术,简洁时尚的乡村民宿、咖啡馆……不仅为村庄吸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来客,也让村民的收入日渐提高。

地处杭州市淳安县的梓桐镇,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书画小镇”。当地农民在农耕之余都喜爱挥毫泼墨,镇里为此建起了梓桐镇书画院、府前街书画院、梓桐艺术馆……“一幅画,一栋房,一亩田,坐在家中就挣钱。”梓桐镇通过书画产业带动乡村共富的实践经验声名远播。

事实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类似蔡家坡村、梓桐镇这样的村镇比比皆是。如何继续挖掘艺术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成为许多两会代表委员思考的话题。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看来,发挥艺术实践的链接、转化作用,深度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可以让乡村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的民俗文化传承、优美的自然资源景观用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从而推动乡村发展和乡村内生能力的持续再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为此,许江建议,在艺术的维度上,在乡村建设中复兴扎根中国山水文化的自然美学,并借鉴世界经验。具体来说,一是聚焦规划政策,加大艺术乡建工作的统筹力度;二是聚焦新教育改革,加快艺术类院校创新办学体系建设;三是聚焦社会效应,强化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共治发展理念。

在这其中,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全国政协委员、知名画家董希源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在相关部门、团体的支持和大力推动下,文化艺术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艺术设计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参与开发乡村文化旅游项目,通过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二是助力乡村民间工艺、民间文艺、乡土文化、古建筑、非遗保护利用与传承弘扬。三是开展文化下乡、乡村美育等惠民志愿活动,培养乡村文艺人才,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

如何继续调动文化艺术界人士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热情?董希源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建立“一对一”服务体系,即一位著名艺术家或一家艺术单位团体认领一个村庄,带领村庄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当地乡土的文化艺术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组织专门力量对乡村美育工作进行梳理,并出台相关办法,以不同标准予以乡村美育工作分类、评级,以此鼓励乡村挖掘乡土文化,发展艺术产业,建设美丽乡村。

此外,董希源还建议,在乡村设立艺术创作实践基地,定期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采风、创作,并与乡土艺术家进行交流合作,带动乡土文化艺术的复兴和保护,为乡村振兴工作助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