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河北部署十项重点任务推动美丽河北建设
精准治理助推洱海美大理兴
深入开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常态化监管
“雪山”上的跋涉
全国空气质量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图片新闻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精准治理助推洱海美大理兴
27条入湖河流实施生态化治理,水质连续三年评价为优
 

◆本报记者张黎

“洱海越来越干净,环境变美了,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双廊镇经营客栈的张联荟难掩喜悦之情。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大理州各级党委政府将洱海保护治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以湖体透明度提升、入湖河流水质改善、流域城镇污水管网改造、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美丽河湖创建“6个两年行动”为抓手,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全力提升洱海水质,改善洱海水环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洱海水质已连续三年评价为优。

压实责任抓源头,洱海治理迈入精细化管控

流入洱海的27条主要河流河道,茶学伟都用脚步丈量巡查过,各种数据“了然于胸”。身为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指挥部河道治理工作组副组长的他,详细掌握、了解每一条河道的水质情况。

“通过溯源排查发现的问题,每一个都要精准、精细一个个地及时解决并落实整改到位。”在指挥部,类似河道治理这样的工作组有17个,全力以赴还洱海一片清波。

在茶学伟眼中,近年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全州上下、各级各部门对洱海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随着洱海环湖截污工程全部闭环,全面阻断污水直接排入洱海;27条入湖河流实施生态化治理;取缔苍山十八溪的取水口,让清洁水源直入洱海,增加了洱海蓄水量;人退湖进,129公里的环湖生态廊道串起白族村落,为洱海筑起生态屏障,也为大理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洱海治理多年,如今正向更精细化的指标管控迈进。以提升湖体透明度工作为例,2022年,大理州制定了《洱海流域冬季水生植物收割专项工作方案》,累计投入人工12万人(次)、清理水草、漂浮物等约12万吨,有效削减了死亡水草腐烂分解造成的污染负荷。

紧盯初期雨水防控,大理州出台百日攻坚方案,全面开展洱海流域腾塘腾库、清沟清渠、截污体系排查整改等工作,清理各类垃圾、污染物约6万吨,有效解决污染物在旱季“零存”、到雨季“整取”的问题。

“年初有计划、月初有调研、月末有调度、年终有考核”的洱海保护精准治理重点工作定期调度机制逐步完善,大理州上下齐心干,全民治湖动起来,洱海中,久违的海菜花回来了。

管控尾水、综合利用,巧解面源治理难题

“以往种稻灌溉用水直排,如今统一收集,进入农田尾水沉淀池;土壤、水中的氮磷钾等指标两个月一检,浓度一高就提水灌溉,相当于给水稻追肥。”大理市喜洲镇仁里邑村杨双全聊起这种种稻新方式,说得头头是道。

洱海边,以往农民大多使用化肥种粮、种菜,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产生了大量富含氮、磷的农田尾水。这些尾水顺着沟渠汇入洱海,带来不可忽视的面源污染。

“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源”, 围绕农业面源治理,大理州做足了文章。

洱海流域开始禁止销售使用含氮磷化肥,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推行绿色生态种植。农田尾水不再“一排了之”,而是统一管起来。

2022年,围绕坚决不让高浓度农田尾水直排,洱海流域全面打响海西库塘调蓄带农田尾水阻击战。

大理州全面排查海西所有库塘调蓄带和入湖沟渠,建立海西片区调蓄带和189个库塘、133条主要入湖沟渠的“一库一档”,绘制形成“一张图”。同时,全面推进海西农田尾水回用示范、城镇污水再生利用等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农田尾水回用配套设施。通过综合施策,海西库塘调蓄带农田尾水阻击战取得阶段性成效。

农田尾水有了去处,岸上,流域污染源之一的畜禽养殖粪便也有归处,甚至还能卖上好价钱。

“每吨牛粪价格80元到120元,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洱海边众多养牛户如今有了“牛粪收入”。

洱海流域是大理州畜牧业的主产区之一,每年产生大量的畜禽粪污。而在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钟顺和眼中,“它们可都是宝贝”。

环绕洱海,已有4559户养殖户产生的畜禽粪便、38家大小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以及农作物秸秆、蓝藻藻泥、干枯水生植物等被收集清运,在18个乡镇、街道建有25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对全州12县市的上万家餐馆、食堂开展清运,实现了洱海流域各类型有机废弃物的全收集、全覆盖。

昔日里无人问津的废弃物通过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摇身一变”成为有机肥料等可利用资源,实现废弃物年处理规模195万吨。而户保洁、村镇收集、公司转运等多种模式运行,不仅有效缓解了农业面源污染,还减轻了大量无机物对洱海水质造成的影响。

“农户拿实惠,企业获原料,洱海得治理。”这多赢的生意,让钟顺和干劲更足。

科技赋能详把脉,助推流域绿色转型升级

还洱海以清澈,下决心解决岸上、入湖河流沿线、农业面源等污染问题,也彻底转变了“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而要想在污染治理上实现突破、在流域转型上更进一步,科技引领示范作用不容小觑。

2022年2月,由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和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同建立的“科技小院”正式揭牌,这是由张福锁院士带领团队牵头、全国首个聚焦流域农业绿色转型的科技院落。

古生村里,这座灰瓦白墙白族特色的小院背后,是20余家科研机构及多达200余名科技人员的支撑。一场洱海科技大会战,在此吹响了集结号。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