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生态环境部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总结会
烈日下的查找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深化人居环境整治 构建特色产业集群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3年9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生态环境部部长 黄润秋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勇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

深刻理解和把握“四个重大转变”,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感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用“四个重大转变”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必须深刻把握其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担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重任。

“四个重大转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生动展示。“四个重大转变”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三个维度,系统展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地表水优良比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创造了巨大的绿色发展奇迹,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超过6%的经济增长;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必须保持必胜的信心决心,继续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四个重大转变”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高度凝练。其中,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是方法策略的转变,强调坚持问题导向、遵循系统观念。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是观念责任的转变,突出历史主动性,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是视野格局的转变,既基于大国实力,更是源自大国担当。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是思想理论的转变,这是指导实现其他重大转变的根本性转变。“四个重大转变”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和深厚哲理,必将指引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四个重大转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实践证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得到全国人民普遍认可、国际社会广泛肯定,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这些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四个重大转变”进一步彰显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新征程上,必须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深刻理解和把握“五个重大关系”,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设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创造性提出了新征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这既是实践总结也是理论概括,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必须牢牢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以改造主观世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这是居于管总和引领的地位。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现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发展反映高水平保护的成效,离开绿色环保的发展,既不符合新发展理念,更谈不上高质量。必须深刻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正确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生态环境的不可分割性和关联要素的多元性决定了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治理,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提升,又要注重统筹兼顾、协同推进,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系统观念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深化运用,也是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中,既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给予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空间,还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合理的人工修复措施,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

正确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这体现了外因与内因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对事物发展发挥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离不开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也要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必须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同时,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让保护者、贡献者得到实惠,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风化俗,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

正确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这体现了稳与进的统一,强调我们承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任务确定无疑、态度和决心毫不动摇、行动和策略积极稳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必须立足实际国情,坚持先立后破、稳中求进、逐步实现,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争取战略主动和于我有利的国际环境。

深刻理解和把握“六项重大任务”,努力开创新征程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瞄准未来5年和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