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法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大连金普新区专项培训小型机械加工企业
石家庄实现重型车尾气精准检测
青岛莱西妥善办理信访投诉
信访化解有妙招 为民服务有效率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3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访化解有妙招 为民服务有效率
南通“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建设助推信访工作见实绩
 

“建议施工时间放在早上比较合适,符合老百姓的生活作息时间。”“施工尽量在晚上9点前结束,不要影响百姓正常休息。”在北沿江高铁施工现场,江苏省南通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一边宣讲环保法律法规,一边与施工人员耐心沟通,终于得到了企业负责人的理解,群众的合法环境权益也得到保护。

北沿江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沿江通道的组成部分,是策应“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需要,也是构建沿江高铁环形线路、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联动发展、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在南通市境内约133公里,共设车站4座,其中,新建海门北站1座车站。自北沿江高铁开建以来,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多措并举,有效化解了污染防治攻坚平台、12345平台反映的有关北沿江高铁建设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领域信访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把群众满意作为阳光信访的第一标准,把群众需要作为责任信访的第一要求,把群众利益作为法治信访的第一考虑,坚持法治思维、信息支撑、科学引领,在江苏省率先开展生态环境信访“法治化信息化科学化”建设试点,为新时代做好生态环境信访工作打造南通样板,提供南通经验。今年1月—8月,南通市级、省级以上环境信访量分别同比下降50.8%、51.6%。

善用法治化思维 提高信访工作满意度

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营造绿色生态营商环境,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以法治为引领,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规范信访工作程序。

反映违法排污、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行为的信访,法定途径是由有权处理的生态环境部门调查核实后,涉嫌环境违法的,导入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途径办理;针对行政复议诉讼类事项,法定途径是由能作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等行政决定的生态环境部门引导当事人就引发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今年5月,南通市在江苏省率先出台《南通市生态环境领域信访问题法定途径清单(试行)》(以下简称《清单》)。《清单》将生态环境领域信访问题分成四部分,即申诉求决类、检举控告类、意见建议类、非生态环境部门职能类。

长期以来,南通市生态环境领域信访工作存在着投诉与信访不分、法定渠道不畅、受理范围宽泛、借环境举报投诉排斥和打击同行等问题,甚至出现将举报投诉作为发泄私愤手段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环境信访工作有序推进,影响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清单》坚持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明确某一类的投诉请求按照哪一个法律法规应该怎么办。同时,要让基层工作人员和信访群众看得懂、行得通。”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信访办负责人蒋军介绍,“更能够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信访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从而转变部分群众存在的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观念。”

南通市还秉持“检政聚力”理念,深化司法与执法有效衔接,密切配合、共同发力,构建执法司法联动的环境纠纷非诉讼化解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检察官、律师参加重点信访恳谈会,提升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化解信访矛盾的能力和水平。

“这样解决,您觉得怎么样,结果满意吗?如果有什么需求,请您及时联系我们。”“谢谢哦,我十分满意,你们真是为老百姓做好事的好干部。”4月11日,在南通市海门区余东镇村委会,信访人握着海门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手连声点赞。

今年3月初,在接到关于“泯沟被污染拟上访”的群众投诉后,南通、海门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立即与余东镇共同调查处理,启动司法联动联席会议程序,与举报人、企业负责人面对面沟通座谈。经多部门多次努力,最终在两周内妥善化解了这一起环境纠纷。

同时,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深化《关于环境信访办理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实行信访分类分层、首办负责,推行“联系办理、调查核实、反馈回访、跟踪督查”四步工作法,全面实施“一件举报、四次回访”工作机制,采取入户走访、电话回访等方式,深入了解信访人对案件办理情况是否满意,是否还有新的需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对群众提出的疑虑,做好相关的政策法律解释工作,切实做到信访人满意息访、事心双解的结果。

据悉,因部分举报属于匿名举报,无法直接回应信访人,南通市试点将匿名环境举报的调查处理情况通过政府官网进行公开、公示,主动回应群众关切,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截至目前,全市已公开566件匿名举报件办理情况。

植入信息化手段 按下信访工作“加速键”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以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突破口,加快推动业务流、信息流、管理流的有机融合,推进“互联网+信访”建设,构建快捷高效的环境信访信息化体系,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针对目前信访业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南通市积极探索搭建智慧信访平台,以如东县为试点地区,强化与区域治理指挥中心对接,打通关键堵点,全面整合国家、省生态环境信访举报系统、市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12345”热线等各级信访办理平台,构建一体化受理、分级办理平台,实现生态环境信访的“一网登记、一网转办、一网处理、一网回复”一网通 。

据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信访办工作人员黄冬睿介绍,实现“一网通”后,可以对特定时间群众反复举报的突出问题提前甄别、专题研究、及早处置,避免矛盾激化上行。同时,行业性、区域性、典型性和趋势性问题也能及时研究处理,切实提高了统筹分析研判能力,推进各类环境信访事项从受理到办结全流程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实现业务流程标准化、处理过程透明化、统计分析智能化。

为充分发挥“千万只眼睛的监督作用”,鼓励和支持群众监督环境保护工作,在有效提升环境执法工作效能的同时,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为此,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财政局印发了《南通市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降低奖励门槛,提高奖励额度,将常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对应从300元—50万元不等的奖励标准,以此来鼓励群众积极参与举报各类环境问题。

2022年6月初,两名群众先后向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举报两家养殖户池塘养殖尾水违规排放问题,南通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接报后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检查,经调查取证,两家养殖户尾水违规排放的环境信访问题均被认定举报属实,故对两名举报人分别发放举报奖励1万元。

新《奖励办法》实施以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深挖有利于执法的关键信息,依法及时查处了一批生态环境违法案件,同时,根据《奖励办法》规定,累计发放奖励14.27万元。

坚持科学化引领,畅通信访工作“最后一公里”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科学化为支撑,开展生态环境信访问题溯源与整治,系统压降行业性举报。因案施策,强化部门联动,建立联动的信访攻坚体系,以多元化解的方式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简易执法与现场调处APP”并与信访平台互联互通,打通环境信访处置“最后一公里”。把信访处置工作延伸至乡镇(街道)一级环境监管网格,形成“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四级联动、分级办理格局,截至目前,通过“移动调执APP”处置环境信访420件,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如皋市创新开发“皋质量”随手拍微信小程序,探索移动网络“点一点”“拍一拍”,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高效快捷处理信访问题。

“‘无异味园区’创建工作是当务之急,要以点带面,以查带改,通过园区创建,彻底解决一批废气治理的难点、堵点问题。”今年3月,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黄晓勤在如东洋口化学工业园“无异味园区”创建动员部署大会上提出要求。

针对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废气扰民问题,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守牢“国标”底线,突出“民标”评价,2022年6月,力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无异味企业(园区)”创建,邀请“三代表一委员”及企业周边群众共同参与整改验收,让群众切实感受整改成效,2022年下半年,开发区化工废气举报同比下降72.4%。今年,在如东县、启东市、海门区等地园区全面铺开“无异味企业(园区)”创建,助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以信访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就地吸附化解为抓手,探索建立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的村居调解机制,组织乡贤能人参与环境信访调解,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解。通州区推行“环境信访乡贤调解室”、海门区打造“环保老娘舅工作室”工作品牌、搭建“围炉夜话”听民意平台,充分发挥群众基础好、社会威望高的乡贤资源,共同参与环境信访矛盾调解,既解法结、又解心结,夯实社会化调解基础力量,倾听民意、汲取民智,共话基层环境治理,有效回应群众期盼。

近日,家住通州区兴仁镇丁涧店村兴港佳苑的张大爷心里非常高兴。前段时间,他和村民反映小区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形成土堆引起扬尘、异味的信访问题,在村“环境信访乡贤调解室”的多方调解下,很快得到了解决。“现在小区环境看上去舒服多了,早晚都可出来散步遛弯。”张大爷发自内心地说,“乡贤调解室”真是我们的“娘家人”。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制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网格员规范管理的通知》,根据基层网格员的工作职责,结合网格员能力现状,明确监管任务、组织专题培训,让全市4820名环境监管员成为生态环境部门的最有力的“同盟军”。探索构建“红色+绿色”生态网格监管模式,以“党建引领+网格管理+志愿者服务”的工作方式打通基层管理末梢,联动基层力量,提升综合管理能力。据蒋军介绍:“今年以来,全市环境监管员已协助发现环境问题1.32万个,调处环境信访3931件(次),有效地把环境信访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施丹丹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