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铭贤 通讯员蒿文祥 李晓雅
沁河,发源于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横贯邯郸市主城区东西,是滏阳河主要支流之一。在复兴区,沁河全长约31.7公里,流经41个村落,滋养约6万人口。
近年来,复兴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沁河水质自2020年以来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实施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程,建设沁河郊野公园,串联起沿河23个村庄,带动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绿水青山正在成为沿河村民的“金山银山”。
一湾沁河水,两岸锦绣图。沁河,这条复兴区老百姓眼中的“母亲河”,如今有了新荣誉。不久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邯郸沁河(复兴区段)成功入选,成为河北省唯一入选案例。
治理污染
沁河恢复Ⅲ类水质
复兴区是老工矿区。曾经,沁河两岸遍布铸造厂、钢渣厂、石料厂等企业,河道内工业、建筑、生活垃圾遍布。由于没有足量水源补充,加上工业废水和沿岸村庄生活污水无序排放,沁河水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将空间归还自然,围绕优化沁河沿河空间布局,减轻入河污染负荷,复兴区先后关停纵横钢铁、裕泰煤化工、亨健煤矿等企业,累计压减钢铁产能477万吨、煤炭焦炭产能460万吨;拆除沁河沿岸铸造厂、钢渣厂、石料厂、水泥制品厂等‘散乱污’企业30余家,清除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等300万吨。”邯郸市生态环境局复兴区分局局长徐永刚介绍说。
秉承着“节水就是治污,节水就是减排”的理念,复兴区开展工业企业污水达标排放攻坚行动,推进涉水工业企业入园进区,并高标准建设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其中,邯郸钢铁集团、邯宝钢铁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焦化废水深度处理,综合废水深度处理,按质供水、再生水回用、铁钢轧工序节水以及智慧平台建设等系列示范工程,被生态环境部和科技部评选为“十三五”水专项“钢铁企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系统与综合应用”课题的承担单位,成为引领国内钢铁企业节水用水的先进典范。
在复兴区工业企业实现节水转型的同时,沁河水环境也得以逐年改善。2018年—2020年,沁河连续3年实现水质类别提升,2020年至今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为了保持河湖空间整洁,复兴区还大力推进河流湖库整治,共清理垃圾1035立方米,拆除违建9处,恢复河流及岸线原貌3590平方米;区财政每年出资50余万元,聘请57名保洁员定期巡查,让沁河保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全域治理
撬动农村污染防治大效能
地处丘陵地带的复兴区,地势高低不平,因此,农村污水治理一直是沁河污染防治工作需要面对的老大难问题。复兴区把沁河流域的农村污水治理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加强农村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辖区56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2020年实现全域治理。
“我们的相关做法已经被很多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报道,并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徐永刚介绍说,复兴区的“治水秘籍”就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高标实施”。
一是统筹规划。复兴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指挥部,将污水治理同乡村道路硬化、绿化等工程同步实施,统一规划,高标准推进。建立了周调度、月观摩、年考核制度,采取干有标准、抓有载体、检有标尺、奖有依据的措施,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编制了《复兴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5年),将重要流域周边、水库、生态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以及美丽乡村示范区的生活污水纳入重点治理规划,坚持城乡融合,构建标准科学、运行规范、监管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
二是因地制宜。复兴区依托人居环境整治,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实现了厕所、厨房、洗浴等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和一体化处理,2017年以来,累计投资约21141万元,对56个村生活污水有序开展治理,铺设主管网24.5万余米,分支管网24.7万余米。全区投入1009万元资金用于改厕奖补,水冲厕占比97%以上,辖区56个村实现了污水管网和改厕全覆盖。
三是分类施策。复兴区采取就近纳管、建设处理设施、资源化利用等方式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治理。靠近城区、乡镇且满足城镇(园区)污水收集管网接入要求的21个村接入市政管网或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根据村庄所处敏感位置,在傍河沿岸的村庄建设了5个污水处理站,对治理后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的废水实施综合利用;对距离城市和园区管网较远的其余31个村(社区),在原有大三格化粪池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分类施策,改建或新建43座粪污集中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出水达到农田灌溉标准后,用于农田灌溉、绿化等资源化回用,实现与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四是高标准实施。为防止“晒太阳工程”,复兴区建立了长效运维管理机制,区政府将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由农业农村局统一运维,通过“购买服务”,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确保每座污水处理设施持续高效运转,达标排放。除接入市政(园区)污水管网的齐村、涧沟、林村、霍北等21个村外,其他35个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均实现第三方运维管理。河流沿线的户村、康河、牛叫河等5个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出水水质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准。
如今,潺潺的河水流过茂密的芦苇,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沁河(复兴区段)2020年入选了河北省“秀美河湖”,复兴区被水利部列入2022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名单。
以水生金
沿河村吃上生态饭
修复沁河生态环境,复兴区在保留3万多株原生树木的基础上,新植各类乔木3万余株、花卉草地36万平方米,打造了包含槐香柳韵、花田叠溪等十大节点23处景观的沁河郊野公园。
沁河郊野公园沿沁河而建,西接九龙山公园,东至邯郸市园博园,全长约16公里,沿线分布有水库、湖面、河塘、溪流等,展现蜿蜒九曲的滨河风光,成为邯郸城市后花园和网红打卡地。
沁河郊野公园串联起沿河23个村庄,带动了农家乐、民宿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复兴区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
牛叫河村利用自然生态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了沁河小驻、湖心岛等乡村旅游景点,成为邯郸市民郊游的重要目的地,今年前10个月,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
“如今沁河岸绿水清河畅,两岸绿色休闲旅游廊道也建起来了,年轻一族流行露营,我们就结合牛叫河景区的自然风貌开发了这个露营地,希望做出特色。”正在接待游客的牛叫河景区“花田枫”帐篷餐吧经理赵子龙说,依托牛叫河湖心岛秀丽的风景,立足“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今年年初,他与爱人在这里投资打造了邯郸市首家露营基地。
“园博园是沁河的一个重要景观节点。这里曾经是‘散乱污’企业聚集区,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我们围绕生态涵养和湿地保护、中水利用和土壤净化、水系疏通和海绵修复、工业遗址改造利用等4个方面实施了生态修复,让昔日的工业废墟变身城市‘会客厅’。”徐永刚介绍说,邯郸市园博园被评为2020年河北省生态环境教育基地,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研学康养于一体的综合园区。
记者在邯郸市采访时了解到,依托园博园优美环境,周边村庄配套建设了游乐园、特色农家乐等项目,与园博园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周边1000多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2022年,园博园接待游客41万人(次),今年预计将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
随着沁河沿线生态环境改善,红隼、白鹭、苍鹭等众多鸟类在此栖息觅食,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世界濒危珍禽——震旦鸦雀也在这里安家落户。
如今的沁河,不仅是邯郸市水林生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市民休闲的后花园、生态文化旅游的目的地,是一幅正在徐徐铺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