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西藏自治区党委作出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以下简称“三区一高地”)的战略部署,提出将林芝市建设成为全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林芝市察隅县、墨脱县、米林市、朗县等边境地区是我国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持续优良,群众收入不断提高,取得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林芝市边境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经验,对于西藏自治区尤其是边境地区一体推进“三区一高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步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米林市——高原明珠·美丽边城
米林市坚持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按照“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出产品、三产围绕旅游强服务”的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藏医药产业、高原生物产业、水电能源配套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
积极发展惠民型生态旅游。完成才召村、大渡卡村、索松村、达林村等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建设精品民宿、家庭旅馆。制定实施旅游惠民资金方案,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南伊沟等景区门票中抽出部分收入成立旅游发展惠民资金,发放给景区所在的乡(镇)原住居民。近年来,派镇农牧民从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门票收入中获得旅游惠民资金超过829万元。派镇达林村的松赞·南迦巴瓦山居酒店从每个房间收益中分红200元给达林村村民,2022年分红69.98万元。
着力发展特色藏医药产业。出台了《藏药材种植扶持办法》,对自主发展藏药材种植、加工、销售的农户和合作组织给予资金、技术扶持。米林市现有藏药材种植基地7个,种植面积1464.6亩,药材总产量5万斤,总产值达2900万元。其中,米林红太阳科技示范家庭农场采用“家庭农场+种植基地+农户”的藏药材种植模式,向农户统一提供灵芝菌种、统一提供免费的种植技术培训、统一进行免费的技术指导、统一收购成熟的灵芝,带动5个乡镇12个村近650户农牧民种植灵芝。以藏药材种植基地为基础,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和保健品企业,实现藏医药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藏医药、珞巴民俗、工布藏族民俗等文化资源,举办桃花旅游文化节、黄牡丹藏医药文化旅游节、雅鲁藏布大峡谷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开发工布服饰、糌粑、氆氇、竹器、工布毕秀、木碗、藏香、藏纸等民族手工旅游产品,塑造米林文化旅游品牌。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挖掘珞巴族民俗文化资源,建立了珞巴山庄、珞巴客栈、珞巴民俗农家乐,推出珞巴服饰、珞巴竹编、珞巴织布等非遗项目特色商品;建成珞巴工坊——南伊珞巴织布传习所,传授学习珞巴族传统织布技艺,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
朗县——千年核桃林·藏医发源地
朗县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促进农特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打造雪域农牧业高质量示范基地,发挥朗县南派藏医药发源地的品牌优势,做优藏医特色产业,以庭院建设为抓手,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特色文化民俗旅游发展。
建设特色农牧业发展基地。按照“一特两带三品”的总体布局,着力推动辣椒特色种植,种植辣椒3100亩;在沿江三镇,打造果蔬种植带,建成巴基塘果蔬种植核心区,种植苹果、核桃等林果两万亩;在高寒三乡,打造高原畜牧养殖带,牦牛存栏4.78万头;推动藏香猪、苹果及核桃产业发展。朗镇冲康村千年核桃林共有百年以上核桃树385株,其中千年以上核桃树56株,获得世界基尼斯之“平均树龄最长的核桃林”荣誉称号。围绕朗县辣椒、朗县苹果、朗县核桃、藏香猪等特色产品,建设“朗香缘”公共品牌,积极拓展线上交易途径,实现农特产品生态化、标准化、电商化、品牌化。
协同推动藏香加工与藏药材种植。拉多乡新扎村创建了拉多苏卡药香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以37味珍贵藏药材为配方,制作线香、塔香、盘香等多种产品;积极拓展线上销售途径,使苏卡药香畅销全国。2020年以来,拉多苏卡药香制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额175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40个、发放工资30余万元,获得全国商贸流域服务业先进集体、自治区文化产业就业基地、林芝市优秀文化产业等荣誉。同时,拉多乡新扎村成立了藏药材种植合作社,规模化种植藏药材,并与奇正藏药、甘露藏药等藏药企业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形成藏药材种植、粗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大力发展藏式庭院经济。洞嘎镇卓村发展庭院绿色种植,累计种植核桃500多亩、苹果150亩、藏冬桃50亩,每户增收两万余元,形成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的良好局面。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优美的庭院环境,卓村建立了集餐饮、住宿、参观、休闲于一体的特色农家乐家庭旅馆11家、床位90余张。通过采摘果蔬、喂养家畜、制作藏餐、举办篝火晚会等特色藏式休闲娱乐活动,让游客感受卓村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藏式家居生活,全面推进产景相融、农旅互兴。近年来,卓村获得全国文明村、自治区文明村、新农村新文化示范村等荣誉。
察隅县——高原有机农业·边境民族团结
察隅县立足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生态功能区和守土固边前沿阵地,紧抓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以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群众生活改善,以产业升级推动绿色发展,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良好。
加强小康村建设。察隅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人畜分离、棚户区改造、庭院绿色经济等工程,制定实施村规民约,建立完善环境卫生整治制度,村容村貌不断提升。竹瓦根镇学尼村通过每周开展一次卫生大扫除、种植“党员林”“户长林”“妇女林”并加强管护,每月评选“文明卫生家庭”,实行环保积分兑换机制,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同步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
做强高原特色有机农业。察隅县大力发展高原有机茶、热带水果种植等高原特色有机农业,种植茶叶20000亩、猕猴桃3000亩、软籽石榴7700亩,每年带动群众增收2791万元。2022年,察隅县建成标准化茶园2000亩,茶叶精加工厂正式投产,首张茶叶食品生产许可证获批,察隅红茶在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荣获金奖。察隅县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多主体联结模式,推动全县猕猴桃产业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共有猕猴桃类企业(合作社)4家,年产量100多万斤;每年举办“桃王争霸赛”活动,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升察隅猕猴桃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售量。2022年,“察隅猕猴桃”荣登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榜,是西藏自治区唯一获奖的农特产品。
全力打造边境旅游品牌。立足生态优势和文化禀赋,打造梅里雪山风景名胜区、G219精品旅游线路、上下察隅田园风光、民俗体验旅游区、竹瓦根—下察隅组团、察瓦龙组团等旅游产品。下察隅镇新村为僜人聚居的边境小康示范村,依托僜人特色民俗文化,开发了品尝僜人手抓饭、观看僜人歌舞表演、参观僜人民俗陈列馆等活动,成为集现代农业种植养殖、乡村休闲、特色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生态农旅发展典型案例。2022年,察隅县接待游客16.3万人(次),实现收入1.12亿元。
墨脱县——飘渺茶园·生物秘境
墨脱县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因地制宜,探索打造以有机茶园、枇杷产业、温热带水产养殖、林下产业为主的“三地一链”高原亚热带特色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区。自2020年起,背崩乡格林村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合作,共同开展社区监测、社区巡护、自然体验、兰花野外恢复等保护行动。格林村成立了森林守护队,建立了兰花恢复与保护示范社区、兰科植物恢复及自然科普基地,实行兰花“捐、育、放、评”机制,对放归兰花进行统计编号评估放归成效。格林村制定了自然体验路线,由当地示范户带领游客体验自然和人文景观。格林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自发救助野生动物、举报违法线索、主动加入巡山队伍,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
建设高原有机茶园示范基地。2021年墨脱县茶叶产业协会成立,制定发布了《墨脱茶产业标准化体系》,包括茶园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化技术文本18项,成为西藏首个茶产业标准化体系。目前,墨脱县建成高标准高山有机茶园103个,总面积约1.9万亩,可采摘面积达1.5万亩,涉及墨脱镇、德兴乡、背崩乡、达木珞巴民族乡、帮辛乡、格当乡等6个乡镇39个行政村,全县2362户9223人参与茶叶种植。2015年第一次采摘茶青至今,累计采摘茶青178.29万斤,带动群众增收约4017.58万元。“墨脱绿茶”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探索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在巴登村、墨脱村等民俗风情村,打造风情民宿、温泉民宿、云海民宿、茶园民宿等特色民宿11家。在格林村,打造了以飘渺茶园为核心的旅游风景区,配套建设汽车帐篷营地、森林度假木屋、茶园观景木栈道、观景台、游客服务中心、精品民宿等基础设施,为游客提供观赏雅鲁藏布江等自然景观和茶园风光、体验民族特色住宿、品鉴墨脱茶、品尝地道门巴美食等高品质乡村旅游服务。2023年1月初至10月底,格林村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带动群众增收达240万元。
新征程围绕推动林芝高质量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先行等重大历史使命,林芝市将继续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同步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
赵卫 梁芳源 邹长新 白丰桦 王昊 肖颖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林芝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