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重庆:上游之城 无废而美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2024年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上游之城 无废而美

位于巫山县的长江三峡巫峡,云雨环绕青山。
谢智强摄
巫山清漂船。
重庆渝北区垃圾分类多网融合服务点。
涪陵榨菜盐水治理为村民减负。
 

冬日的早晨,江风凛冽。清晨7点,重庆市巫山县汇馨环卫公司清漂队何队长走进熟悉的操作室,启动自动化清漂船,开启了他一天的清漂打捞工作。

清漂船的收集臂爪在水中一铲、一抬之间,枯枝便从江面进入收集舱……2023年,三峡重庆库区清漂保洁工作打捞江面漂浮垃圾20.2万吨,清理岸边和消落区垃圾3.5万吨,接收转运处置船舶垃圾2636吨。如今,清澈江水浩荡出渝,正是对长江清漂工作成效的有力见证。

不仅是长江清漂,近年来,重庆为建设“无废城市”还做出了许多探索、多项“率先”——在全国第一批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率先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首个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通过加强五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模式。

截至目前,一般固废综合利用率达80%,远超全国55%的平均水平。

从源头减量

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2023年“双十一”“双十二”快递业务旺季,重庆市邮政管理局持续推进快递包装回收和包装规范化工作,深化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邮政营业大厅,这里与快递相关的业务都在推行“包装瘦身”。“最新的全叠盖式免胶带箱现在最受大家欢迎,纸箱采用卯榫结构,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实现零塑料、零胶带,杜绝环境污染。”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江北区分公司市场营销部业务管理陈国强介绍,由于不使用胶带,免除剥离胶带过程中对箱体的破坏,不仅寄送方便,产品还能重复使用3~5次。同时,3层板的单瓦楞材质,比以前的更薄、更牢固。

陈国强还表示,快递行业使用的塑料袋大部分为一次性再生塑料袋,胶带部分主要材质仍是聚氯乙烯,难降解。我国平均每件快递的胶带使用量是0.8米,以快递业务量1000亿件计算,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总长度约为800亿米,可绕地球赤道2000圈。

近年来,重庆市江北区持续强化邮政快递业过度包装和塑料污染治理,以包装标准化和规范化为基础、减量化为手段、循环化为保障,扎实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如今,江北区电子商务类邮件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为98%,在重庆市各区县中处于领先水平,大大推进了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重庆的步伐不止于此。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向霆介绍,为推动快递包装减量化资源化,重庆市快递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达97.18%,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量减少50%,循环使用包装袋1688.17万个。截至目前,重庆市有10725个快递网点设置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累计回收一次性塑料制品56.84吨。

持续开展固体废物减量化,为包裹“瘦身”的江北区并非孤例。建成于2019年12月、曾荣获“重庆最美公园”称号的大足区香国公园,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全面推行电子票务与导览,各类纸质废物源头减量500余万张,园内64家商铺全部落实“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减少70%。

通过倡导点外卖选择“无需餐具”,截至目前,“饿了么”已累计送出无需餐具订单约17亿单。2022年,“饿了么”上线外卖行业首个消费者账户“e点碳”,按照相关碳排放权交易机构测算,无需餐具订单相当于减少碳排放量约8.9万吨。

美团探索实践“青山计划”低碳发展模式,支持包装创新,截至2023年底,累计投放了41款、超过291万件绿色包装制品。

绿色不仅体现在快递上,也体现在重庆的建筑上。2023年5月,在位于两江新区翠渝路46号的“重庆房子”,三角梅、金竹、常春藤等几十种植物点缀着建筑外墙,配合屋顶栽种的绿植,在夏天隔热节能,在冬天树叶凋零利于采光。不仅如此,大楼采用的地道风系统、太阳能吸热板、雨水收集池等相互配合,每平方米能节电40%~50%。“重庆房子”由此被评为二星级绿色建筑,也因此迎来了其“高光时刻”。

近年来,重庆市在绿色建筑领域全面发力,全面推进新建建筑绿色化,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2023年竣工阶段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93.22%,建成高星级绿色建筑658.16万平方米,绿色生态住宅辖小区107.48万平方米。此外,还建成建筑垃圾处理设施87座(工程渣土及装修垃圾填埋场58座、建筑垃圾分选及资源化利用厂24座、转运调配场等其他设施5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61%,民用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60%。

无害化处置

探索“三方”协同新模式

纸杯、塑料瓶、牛奶盒……只要一丢进垃圾桶,垃圾桶就会通过AI智能识别轻易分类,不仅大大提升识别的速度,还可以通过计重积分的方式增加居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感。

在重庆市渝北区龙塔街道月隐湖社区的鲁能星城五街区,小区中庭矗立着一只“庞然大物”——可回收物智能箱。与之前的4种垃圾桶相比,不仅有大大的屏幕,箱体还在原有的自动称重、满溢报警、人体感应照明、移动端管理系统等功能外,又迭代升级新增了“人脸识别”“臭氧杀菌”和“智能换气”功能。

在街道社区和物业人员的共同推动下,龙塔街道生活垃圾分类数量逐年提升,2022年和2023年,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平均都超过了550吨,其他垃圾超过1300吨。

分了类的生活垃圾都去了哪儿?在合川三峰厂区里可以找到答案。走进合川三峰现代化厂区,入目干净整洁,印象中垃圾场脏乱的场景在这里没有出现,也没闻到令人掩鼻的臭味。

成立于2020年5月的合川三峰,是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设计每天焚烧生活垃圾1000吨,设计年发电量约1.7亿千瓦时,可满足8万余户城镇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

2020年以前,合川区生活垃圾以卫生填埋为主,在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和臭气治理一直是一道难题。市政污泥则主要以水泥窑协同处置为主,受水泥行业错峰停产等影响,造成部分时间段辖区内市政污泥需外运进行应急处置。此外,合川区还没有医疗废物处置设施。

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合川区生态环境局支了一个妙招:“我们有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的成功经验,那么依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协同处置市政污泥和医疗废物应该也是可行的。”

基于此,合川区生态环境局与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对接,提出了集约用地、统筹建设、循环利用的模式。

“医疗废物因具备感染性,主要处置方式采用高温灭菌,市政污泥因含水率过高,很难直接进行利用,需进行干化处置,两种固废的处置都需要热源,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重庆合川三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冯进说,生活垃圾焚烧将产生大量的蒸汽,除用于发电外,也能为医疗废物和市政污泥的处理处置提供充足的热源。

这一构想在2022年成为现实:依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用地,合川三峰建设投建了1条5吨/日医疗废物处理项目。125吨/日处置量的市政污泥处置项目也于2023年开建。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蒸汽为这两个项目提供能源,年可减少标煤使用量0.1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78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13.56吨、减少碳排放量0.55万吨。

“相比传统填埋方式,这种协同处置模式,不但可减少土地使用,节约土地资源,还可变废为宝,增加经济效益。”冯进说,垃圾焚烧后的炉渣经清选、筛选等方式回收其中的金属后,交给下游企业制砖,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

“该项目实现了医疗废物、城市污泥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同时,延伸了垃圾焚烧的产业链条,为打造综合性静脉产业打好了基础。”合川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何华表示。

目前,重庆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已实现全覆盖,累计覆盖243个街镇、1.7万个小区、1.6万个公共机构。15个区县开展国家级、市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县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覆盖4412个行政村,占比55.6%。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报重庆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西部第一。

重庆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能力也进一步加强,升级改造便民化垃圾投放点4.2万个,配备分类收运车5800余辆,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2万吨/日,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1%。从2021年起,中心城区历史性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全国领先。城镇生活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98.3%,提前3年达到国家95%的目标要求。

与此同时,川渝“无废共建”理念已成为两地共识,四川、重庆连续两年联合召开“无废城市”共建新闻发布会,联合公开征集发布“无废城市”共建主题宣传标语4338项和Logo237个;召开“共饮长江水、无废川渝美”主题会,组织川渝两地50余家社会环保组织共同呼吁公众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发布“无废城市川渝共建”倡议书,实现川渝“无废城市”共建共享。四川省泸州市、重庆市荣昌区垃圾焚烧及飞灰处置成为川渝固废处置设施资源共享的典型案例,有效解决了两地生活垃圾及焚烧飞灰处置难题。

资源化利用

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

屋舍俨然,群鸟嬉戏。尽管是寒冬农闲时节,但在重庆市荣昌区与四川省隆昌市交界处的川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双昌”合作示范园区(以下简称“双昌”园区),却一片繁忙景象。

“双昌”园区是川渝毗邻地区规划建设的3个跨省农业合作园区之一。规划面积19.6万亩,其中,荣昌区10.1万亩、隆昌市9.5万亩。近年来,“双昌”园区立足两地的特色,围绕生猪、稻渔开展建设,不仅将川渝和美乡村打造得有声有色,更是让固体废物不出乡村。“无废乡村”的雏形基本显现。

荣昌区农业农村委发展规划科副科长席小莉告诉笔者,这里主要打造种猪供种,占地面积28亩,设计存栏种猪360头,已于2023年11月投入使用。

同时,“双昌”园区内,川渝两地还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发展稻鱼、稻虾生态立体种养,共建西南玉米种业基地。

“生猪粪污,通过干湿分离发酵处置作为肥料还田利用,增加玉米基地、稻田和茶叶基地的肥力,而玉米、稻田基地的秸秆又可以作为谷物饲料用于生猪养殖。农业园内废弃物环环相扣实现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发挥各自功效。”荣昌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叶广彬说。

农业废弃物也是一种资源。在涪陵区二渡村的青菜头选育栽培基地,新鲜的青菜头被穿成串悬挂在木架风干,之后送往榨菜厂进行腌制、去皮。那么,成吨的榨菜皮又去了哪里?

“在过去,腌制过的榨菜皮如何处理是一个大问题,没地方也没技术处理。”涪陵区群胜农榨菜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吴玉胜介绍说,但现在的技术可以做到变废为宝,将榨菜皮用来制作榨菜酱油。榨菜皮也成了一种资源。

近年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果不断,重庆市累计创建8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武隆区在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工作培训班上作典型交流发言,万州区、开州区、璧山区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2023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璧山区启动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试验站,万州区创建全市唯一一个全国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区,开州区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渝东北第一,合川区对受污染耕地再利用实现100%严格管控,武隆区探索了稻鱼同田、猪—沼—果、秸秆肥料化等多种全链条绿色发展种养模式。

同时,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至41.6%、41.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处于全国中上水平。累计建设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17个,建立三级秸秆资源台账,重庆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44%。

2023年,重庆市建成村级回收网点1199个,累计建成8146个,完善了“村、乡镇(街道)回收转运—区县集中分拣贮运—区域性加工”网络体系,全年农膜回收12381.78吨,回收率达94.1%。“綦江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一体化”项目入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大典型案例。

循环化生产

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

自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发布实施以来,含油金属屑被定义为危险废物,并要求作相应管理。作为回收利用价值较高的废旧金属资源,传统危废处置企业一般采取焚烧、填埋处置方式,产废企业需支出昂贵的处置费用,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那么,含油金属屑到底该如何处理?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重庆庆铃铸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庆铃铸造)给出了答案:以创建“无废工厂”为契机,进行熔炼工艺创新,并有效利用集团铁屑资源,降低制造成本,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庆铃铸造总经理许登科介绍,2022年1月,该公司实施技术改造,淘汰原有两台冲天炉,以清洁电力替代传统焦炭,年降低焦炭使用量7000余吨,减少碳排放量8000吨,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由于工艺发生显著变化,熔炼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加宽广,庆铃铸造具备了使用铁屑作为熔炼材料的条件。

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属5家子公司产生含油铁屑约3000吨/年。“在未将含油金属屑定义为危险废物之前,这3000吨含油铁屑一直被作为可回收资源进行销售。”许登科告诉记者,在新版名录刚实施不久,市场受利用处置能力紧缺、产品定价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含油铁屑回收价格波动不断,甚至跌到原本定价的50%。“那段时间,公司不仅转移时效得不到保障,经济效益更是蒙受巨大损失。”许登科说。

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土壤及自然生态管理科负责人龙明梅在走访企业过程中发现庆铃铸造堆积如山的含油铁屑,也看到了许登科愁眉不展的脸。

为帮企业找到解决路径,北碚区生态环境局积极对接市生态环境局,联系庆铃铸造讨论和技术交流,组织专家对含油金属屑利用的可行性、污染物排放控制等因素进行充分论证。“我们认为,运用危险废物豁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再利用含油金属屑,渡过难关。”龙明梅介绍道,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附录《危险废物豁免管理清单》中规定,含油金属屑在满足“经压榨、压滤、过滤除油达到静置无滴漏后打包压块用于金属冶炼”条件的前提下,利用过程可不按危险废物管理。“电熔炉工艺更新后,含油铁屑进行压制脱油后回炉,能大幅提升固废处置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龙明梅说。

在重庆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的推动下,2022年10月,庆铃铸造获批含油铁屑豁免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含油铁屑豁免利用量5000吨/年。

“含油铁屑作为危险废物,如果我们交给专业处置机构,一年的处置费用大概在500万~600万元。”许登科算了一笔经济账,现在集团每年约3000吨的铁屑供给庆铃铸造作为原材料使用,按每吨较生铁、废钢成本降低1000元测算,每年可为庆铃铸造降低材料成本约300万元。“这一来一回,一年成本节省就是800万元。”

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的重庆市,工业固废循环化利用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内容。

近年来,重庆市持续推进渝南(綦江、南川)、潼南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洛碛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双桥经开区循环产业园建设,实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80%,中心城区工业固废产生强度0.09吨/万元。

同时,在深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面,重庆市将“无废”理念纳入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构建覆盖“设计—生产—回收拆解—再生利用”全环节汽车行业循环产业链(《重庆市汽车循环产业链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废钢废铝废砂等利用能力543万吨/年。构建退役新能源动力蓄电池循环产业链,建成回收服务网点170个。推动国家电网重庆电力公司在永川港桥工业园建设国网首个电力废旧物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实现废铜、废铝、废钢材等报废物资“收、储、运、管”一体化监管体系,实现年收入上亿元。

在推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方面,2023年创建重庆市级绿色工厂80家、绿色园区8个,推荐申报国家绿色工厂60家(其中54家成功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绿色园区5个、国家绿色供应链13条。截至目前,重庆市累计建成市级绿色工厂330家、绿色园区28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79家、绿色园区8个、绿色设计产品58种、绿色供应链7条。

此外,重庆市还狠抓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及节能降碳,完成110家企业绿色生产水平评估工作,提出324项改造方案,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改造,支持绿色技改项目31个,实现年节能23.6万吨煤、节水83.7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量4100吨。

刘航 程竹青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