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一版要闻
下一版4
 
动真碰硬抓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图片新闻
生态环境部公布二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做示范
上海深化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2024年3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通壁垒、因地制宜部署美丽中国建设行动
上海深化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

 

◆本报记者丁波

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持续深化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助力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以探路者的姿态,因地制宜积极部署美丽中国建设行动。

如今,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生态质量指数保持基本稳定。

优化协作机制,联保共治持续推进

每周一上午,位于上海市的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联合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环境监测中心,对长三角区域未来一周的空气质量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当日下午,这份预报结果会以图文形式在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为长三角的市民生活提供参考。

这份预测报告是全国首创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空气质量预报,背后汇集了长三角区域400多个站点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数据、十几个大气超级站和2000多家重点源监测数据。

打通壁垒,形成环境监测数据上的协作和共享,正是上海携手三省聚焦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不断优化协作机制取得成果的一个缩影。

2021年5月,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正式成立。上海市联合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对原有的区域大气、水污染领域的合作进行“整合和扩容”,纳入了“双碳”、土壤固废、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工作,以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持续推进全方位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制定3项生态环境标准技术规范,形成“一把尺”让跨区域环境保护有据可依;实现城市空气质量、重点污染源在线数据共享,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上线;污染协同防控技术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区域固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全面落地……五年来,长三角区域环境标准更统一、数据共享更完善、治理手段更有力。

深化制度创新,跨区联动模式多点落地

长三角区域环保合作虽然时间较久,但突出的区域性、跨界性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因而从深层次做好制度创新,增强政策协同,是打破行政壁垒,形成生态环境治理合力的关键。

2019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上海市决心联手兄弟省份在这块“试验田”上,培育出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制度创新和实践的“优质稻种”。

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框架到细节,示范区“三统一”(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制度体系不断建立完善,形成了以“一套标准”规范三地保护基准、“一张网”实施环境监测评估、“一把尺”有效监管生态环境的体系。

随着示范区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示范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4项最新生态环境领域制度创新成果发布,示范区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已有16项,一体化保护制度框架体系基本成型,并进入持续深化释放红利阶段。

当前,示范区创新制度推进生态环境跨界协同治理模式的“优良种子”在上海多个地方已成片落地结果。“金嘉平”(上海市金山区,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三家生态环境部门每年都要举办跨区域联席会议,探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明确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三方面共15项具体任务。近年来,“金嘉平”生态环境部门多次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执法,共同打造环杭州湾美丽蓝天。

抓好协同攻坚,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一条太浦河,西接烟波浩渺的东太湖,东注碧波潋滟的黄浦江,将青浦、吴江、嘉善三地串联。

三地交界的太浦河核心水域,正在打造长三角“绿心”的江南庭院、水乡客厅,它将成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同的“会客厅”。

上世纪90年代,太浦河一度因为上下游功能定位不同而面临治理失控。下游段上海市青浦区和江苏省吴江区把太浦河定位为饮用水水源,而位于上游的吴江却将其定位为泄洪排污和航运通道。示范区成立以来,各方以太浦河饮用水水源联合保护为重点,上游吴江区加大力度,持续开展流域工业淘汰更新和面源污染整治。太浦河“一河三标准”的治理困境终被打破。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