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观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充分发挥碳市场作用,助力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
宣州区“数往知来”焕发监测新气象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真抓实干谱写美丽滨城建设新篇章
 
版面导航
 
返回电子报首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4年3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马喆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亲自部署“千万工程”,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024年初,生态环境部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出了接地气、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强调因地制宜,让治理更高效。工作指南提出,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根据黑臭水体成因和水体类型施策,精准治污。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更低成本、易维护、高效率的治理模式。干旱缺水且具备环境消纳能力的村庄,与农村庭院经济等结合,就近就地资源化处理;人口集中的村庄,统筹水质水量,因地制宜选择人工湿地、土地渗滤等自然处理技术,确保运维成本与当地经济可承受能力相适应。

明确定义标准,让监管更有力。工作指南在黑臭水体的水质、面积、位置上给出了明确定义,并且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提出优先以感官判断判定水体黑臭,将水质监测作为“选修”内容,降低操作门槛,便利基层监管。将水体不黑不臭、无大量垃圾乱堆滥放、无污水直排等作为验收的主要内容,验收标准更直观。

强化群众参与,让人民更满意。在黑臭水体判定上,工作指南提出,对感官判断存在争议的水体,征求周边居民意见,大多数居民认为黑臭的,判定为黑臭水体。农业灌溉沟渠一般不认定为黑臭水体,但村民反映强烈的除外。在工作方式方法上,提出如需对村庄边沟进行封闭式改造,应确保周边居民可以接受。在成效评估上,将村民委员会及水体周边大多数居民认可治理成效作为验收标准之一。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着眼群众利益,务求工作实效,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有序落实工作指南要求,将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华北督察局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中国环境网 http://www.cenews.com.cn
中国环境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1202、1005房间 邮编:100062
订阅电话:010-67102729 | 6710272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