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王雯
从浙江嘉兴海宁尖山向东不过5公里,便到了海盐南北湖,这里依山傍海,万木垂荫,生态环境优越。南北湖拥有浙北为数不多的“山—湖—海”一体的完整生态斑块,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备、层次丰富、结构稳健的微型生态子系统,也是鸟类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的重要驿站。据统计,南北湖是嘉兴地区鸟类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共有16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
在南北湖的一座山上,有位山村教师名叫陈其昌。在其38年的教书生涯里,他利用课余时间钻研鸟类知识,为160多种鸟制作了近400个精美的鸟类标本,建成一座私人“鸟类博物馆”。如今,陈其昌年逾古稀,他依然坚守在爱鸟护鸟之路上,专职做起义务宣传员。
从零开始学做鸟类标本
在谈仙岭小学工作期间,陈其昌会利用课余时间,研究鉴别鸟类的书籍,领着学生钻进树林观鸟。与鸟儿相伴多年,1992年,他决定系统性研究南北湖鸟类并制作标本。
“那一年,学校组织少先队活动,调查南北湖的鸟类。我们一共发现40多种鸟,但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陈其昌说。
不仅如此,林间的鸟往往一见到人,一听到声音,就展翅高飞,难于细辨。如何让学生们接触到鸟体,去辨别不同鸟儿的特征?陈其昌萌生了做鸟类标本的想法。
1993年秋天,陈其昌从摊贩手里买来一只死掉的雀鹰,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他把鸟去肉去脂,用石灰、明矾防腐,再用棉絮塞进鸟肚子,用铅丝固定翅膀、骨架,然后进行缝制……忙活了好几天,第一个小鸟标本终于做好了。
缺乏制作技术,就买来书籍学习,向专家请教;为了找到合适材料,他到处拾捡塑料泡沫、木屑、木刨花作填料……渐渐地,陈其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鸟类标本,它们都陈列在教室里。
从标本角到博物馆
“黄鹂越老毛越黄”“嘴巴弯弯喜吃肉”……在陈其昌的课堂上,这样生动的教学语言数不胜数。他把标本鸟往讲台上一放,将课本教程与南北湖本地的鸟类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讲述鸟类与树木,树木与人类的亲密关系。
2002年以后,陈其昌将标本搬到家里。他腾出储藏室,专门辟出两个房间,将家改造成简易的临时展馆。
南北湖一带到底有多少鸟类?这是陈其昌一直惦记的问题。于是,他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建立一个集收藏、展示、教育、宣传于一体的鸟类标本博物馆,尽可能多地陈列南北湖地区的各种鸟类。没多久,南北湖有个“鸟类博物馆”的消息传遍了海盐及周边县市,不少学校师生组团前来学习。
退休后,陈其昌执教的谈仙岭小学早已不再招生。2015年,随着山上老家的拆迁,数百件标本的安置一度成为难题。澉浦镇中心小学伸出援手,腾出一间大教室,供他展示标本。每年新学期开学,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就会走进这个“博物馆”,迎来入学的第一课。
标本的制作、鸟类研究的开展,让陈其昌对南北湖的各种鸟类知识了如指掌。在澉浦镇中心小学的支持下,他于2000年编写出版了《南北湖鸟类图册》,里面详细收录了南北湖当地常见的87种鸟类。图册于2008年再版,鸟类也增至161种。如今,《南北湖鸟类图册》已成为澉浦小学的课外读物,受众学生达上万人。
继续爱鸟护鸟之路
告别了相伴近40年的讲坛,陈其昌依然忠诚而热情地投身于志愿护鸟这一事业。
在距离南北湖景区约两公里远的澉浦镇中心小学,两鬓斑白的陈其昌走到一间教室。打开门,一个精彩的鸟类王国顿时跃入眼帘。
“涉禽类的鸟,适合在水边或沼泽地带涉水生活;陆禽类的鸟腿肌发达,不适合远距离飞行;猛禽类的鸟嘴巴大多短而尖,翅膀大,善于飞行……”聊起这些知识,陈其昌的话匣子就关不住。
从贴在墙上的简介中可以看到,这些鸟类标本涉及游禽类、涉禽类、陆禽类、鸣禽类、攀禽类和猛禽类六大类。在每个标本下方陈其昌都贴了一张纸,简要介绍鸟的学名和主要特点。展翅欲飞的苍鹰、侧耳倾听的长耳鸮、左顾右盼的红隼、若有所思的灰背隼、憨态可掬的领角鸮……一个个陈列在柜中的鸟类标本栩栩如生。
澉浦镇中心小学也不断拓展教学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校园内建起“观鸟树屋”让更多的学生亲近自然,建设了生物观察监控网络,用于观测学校周边鸟类。这些拓展性课程、科技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的新学习乐园。
如今,每个澉浦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新学期都会来陈其昌的标本陈列室上课,学习家乡的鸟类知识。他也经常回到学校,为前来参观的学生、老师进行义务讲解,开始他新的护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