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常海 通讯员 程竹青 重庆报道 记者近日从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重庆锚定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目标,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九治”攻坚,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治水方面,重庆实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建设美丽幸福河湖,长寿区桃花溪、梁平区铜钵河分别建成全国幸福河湖、美丽河湖。2024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为优,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两年保持100%。
在治气方面,重庆制定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新增完成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项目37个,淘汰治理老旧车13.3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25.3万辆。202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3天,PM2.5浓度同比下降8.4%。
在治土方面,重庆积极探索建设用地土壤分级分类管理,针对不同等级和类别的地块,分别采取调查、评估、修复等不同管理办法,实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4年保持100%。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重庆建立运行国内首个区域性崖柏资源数据库,为制定崖柏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长江干流重庆段监测的鱼类较禁捕以前增加1倍以上。曾经难觅踪迹的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等珍稀鱼类,如今出现频率明显上升。
在综合整治方面,重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通过修建下沉式绿地,扩大道路透水铺装面积等措施,强化雨水消纳功能。针对餐饮油烟、噪声扰民等“城市病”,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通过推动游摊规范经营,让城市“烟火气”不扰民;九龙坡区则通过“治噪者”噪声监测治理系统精准管控“坝坝舞”音量。2024年,全市餐饮油烟投诉同比下降49.2%,声功能区夜间达标率86.5%。同时,重庆大力实施千个巴渝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和农村黑臭水体两年清零行动,累计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1314个、305万平方米,受益群众达80万余人。
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方面,重庆印发了“三线一单”,将行政区域划分为818个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差异化精准管控。将自然保护区等拥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划定为优先保护单元,严格限制开发活动。将工业聚集区、城镇规划区划定为重点管控单元,针对产业布局、污染排放等进行重点监管。同时,重庆开展产业园区优化环评分类管理试点,针对不同污染程度、环境风险的产业实施差别化环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成电力行业固废循环利用中心,通过精细化分拣电力行业报废物资,实现从废旧资源到再生产品的高效转化。
此外,重庆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目前,重庆市长江干流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了全线贯通,以经济激励为“杠杆”,撬动上下游齐心守护长江生态合力。重庆加快建设“数字生态环保”体系,构建“巴渝治水”水环境管理大数据系统,汇集监测监控感知点达1.6万余个,水环境问题发现及溯源时效由此前平均7天缩短为24小时以内,实现污染及时精准高效处置。
2025年,重庆将聚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上实现新作为。围绕健全以治水治气治废为牵引的“九治”生态治理体系,推进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等工作,不断厚植现代化新重庆绿色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