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要闻

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现代化水平

张掖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区

《中国环境报》(2025年05月09日 第002版)

  本报讯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区。通过扎实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治理、全面强化黑河湿地生态环境监管,织密区域生态环境监管防护网,生态环境基础持续巩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一段时间以来,张掖市全力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整治,79项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完成整改并通过省级验收。通过扎实开展“绿盾”行动,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等,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各类动植物得以休养生息,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2020年以来完成植树造林221.8万亩,新增森林面积94.6万亩,治理退化草地753.5万亩,综合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722.8万亩,全市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0%,湿地保有量达到100%,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

  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面,建立分区域管控、分类别审批、分层级监管的全地域生态环境管控体系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43.09%。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成“三线五级”生态监测网络,建成运行野外观测站点60个,构建“天地空一体化”智慧祁连监测网络,建成野生动物监测系统一套,野外视频监控系统89套。针对旗舰物种雪豹设置8个监测样区,布设红外相机160台,初步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自动汇交、智能分析等功能。

  同时,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监管,建立跨区域生态保护联席会议和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设立祁连山林区法院、林区检察院,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林长制责任追究办法,创新实施生态警务,形成和保持严惩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行为的高压态势,守护祁连山和黑河湿地生态环境安全稳定。

  在多维施策下,推动物种种群有效恢复。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4年提高20%左右。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多样性较2011年保护区成立之初明显增加,新增鸟类4目18科90种,增加植物资源7科27属54种。

  下一步,张掖市将以打造“西北地区首个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先行区”为目标,立足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健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构建“空天地+AI”一体智能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加强重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现代化水平。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