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华兵 夏莉
拿出手机,拍下河面漂浮物,上传到微信小程序……不到半个小时,河面就被工作人员清理干净了。在北京市房山区大石河边散步的张女士笑着说:“这条河是房山的‘母亲河’,如今环境好了,河水清澈见底,就算偶尔看到水面上有漂浮物,我们随手一拍一传就能解决问题。”
这背后,是房山区生态环境局近年来在水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科技赋能等方面积极探索的成果。
“三监联动”破壁垒,执法效率提档升级
水环境治理涉及多个部门,过去,各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形成合力。房山区创新构建监测先行、监管协同、监督强化的“三监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数据监测—问题预警—执法监管—社会监督”的闭环管理链条。
“‘三监联动’形成闭环,问题处置更高效了。”房山区生态环境局执法七队队长吕士飞介绍,现在,房山区生态环境、水务、城管等部门实现了监测数据共享,联合执法已成常态。
2024年以来,房山区开展300余次涉水专项检查,水务、城管、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协同作战,重点打击非法排污、违规取水、侵占河道等行为,联动机制让执法效率提升了40%。
“过去发现污染问题需要层层转办,现在通过微信平台直接派单,相关执法人员半小时内就能到达现场。”吕士飞说。
科技手段成为房山治水“标配”
“以前主要靠人工划船在水面巡逻,现在通过布控的‘电子哨兵’,加上便利的微信小程序,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我们管水治水的能力。”房山区生态环境局环境管理科负责人刘超介绍,房山区在主要河流沿线布设了3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测pH值、溶解氧、氨氮等关键指标,一旦发现异常,系统报警后,相关部门即可迅速响应。
大石河水质的提升,沿线污水处理设施发挥了大作用。每天,源源不断的再生水流入河道,补充水源。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让污水处理效率提升了35% ,这一技术的引入得到生态环境部门的大力支持。
据了解,振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采用机械传动实现往复运动,使膜丝与水体形成相对运动,可以有效控制膜污染,同时进一步降低能耗。与曝气MBR技术相比,污水处理运行能耗可以降低70%。
如今,无人机河面巡航、无人船智能采样、AI算法预测污染扩散趋势等科技手段已经逐渐成为房山的治水“标配”。
此外,跨界协作也是治水一大亮点。房山区与河北省涿州市、涞水县建立“数据共享、问题共商、联合执法”机制,2024年,三地联合开展12次执法行动,清理河道垃圾50余吨,化解了多年的污染顽疾。
房山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米忠诚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三监联动’机制,以科技赋能推动水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