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肖琪
如果有一个类似线上“商店”的小程序,让生态保护机构可以随时发布公民科学活动,让自然爱好者们可以像“选购商品”一样,便捷、轻松地决定是去湿地数白鹭,还是到公园看夜鹰,活动中所观察、收集的信息还有可能汇总成有效数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一份力量。不仅如此,也能与AI互动,进行野生动物识别小游戏。你会心动吗?
影像资料均来自保护机构一线数据
最近,腾讯上线“野朋友计划”小程序(以下简称“野朋友”)。“野朋友”以腾讯自研的“物种之眼”AI识别模型YOLO—W orld(以下简称“物种之眼”)为底层技术,结合腾讯的产品设计能力,以游戏的玩法,将多家生态保护机构在野外拍摄的各类野生动物照片展现给公众,既增加AI互动游戏,也可发布公民科学活动通知。
“野朋友”一经推出,在生态保护机构和公众间获得了广泛好评。“使用‘野朋友’的感受很好。”红树林基金会(MCF)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大大提高了收集报名信息的效率。新版上线后,报名提示更清晰,还有短信提醒,明显提升了参与者的加群率,也让后续活动的组织沟通更加顺畅。”
目前,红树林基金会(MCF)在“野朋友”上开展了“今晚夜鹰在哪里”和“小白鹭公民科学”两个项目。在“野朋友”的加持下,既提升了项目整体运作效率,也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如果不参与线下活动,宅家如何使用“野朋友”?
用户可以进入“野朋友”“宅家找动物”功能区启动游戏,第一步,检查图中是否存在动物;第二步,估算动物数量;第三步,框选动物;第四步,鉴定物种信息。上述每一步,后台都随机分配进行多用户的交叉验证,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这些用来互动的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均来自于保护机构的一线数据。在公测阶段,“野朋友”陆续上线了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重庆江北飞地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和青海师范大学北方豺研究组5家生态保护机构的红外相机监测图像。其中,桃花源基金会贡献了3.1万份一线红外相机数据,并参与设计了AI识别技术流程。用户能通过真实记录的图像,直观了解到不同生态系统里约60种野生动物的真实生活图像。如同打开“动物盲盒”,在线上开启野外探险。
“任务拆解式的互动玩法,不仅为生态保护机构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还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参与体验和标注效率。”腾讯SSV技术公益负责人饶瑞介绍:“4月21日上线以来,‘野朋友’累计用户2.6万人,早期在训练模型时有9000多人参与了AI标注,共产生1.9万份标注数据。”
桃花源基金会首席科学家王德智博士希望,接下来,“野朋友”能吸引更多保护机构共创,一起拉近公众与自然以及自然保护工作的距离,持续汇聚更多力量,训练和使用好这套野生动物AI识别模型。
“物种之眼”可识别物种数量达286种
除了吸引公众加入,“野朋友”的“物种之眼”也给保护机构的数据处理带来了更多可能。
在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中,动辄数十万计的红外相机照片是很多一线保护工作者最“头疼”的问题。而野生动物的个体识别,更是一项具有专业技术门槛的“体力活”。
如果AI能帮助人们开展野生动物的定位与识别,不仅能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还可能避免数据遗漏。
“用AI模型进行红外相机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其实并不新鲜,但很多机构停留在识别和分类阶段,对于数据后面如何有效转化成研究价值依然能力有限。”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生态环保项目经理邓雯洁看来:“传统生物多样性研究依赖人工标注红外相机照片,人力和时间成本都很高。以雪豹监测来说,保护工作者徒步深入海拔5000米的雪山布设的自动红外相机相当敏锐,风吹草动、牛羊路过甚至树叶飘落都可能触发快门。这就会导致回收到的数十万张照片中约90%为空白或误触画面,筛查需召集10名—20名志愿者耗时数周才能完成,且仍存在误判漏判风险。我们希望做一个更加通用的模型,帮助更多机构对回收数据进行识别并分析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内容。”
与一些适用于单一物种的模型不同,“物种之眼”具有不同领域和物种下的通用性,这也使其能够与更多的保护机构对接数据源,对不同物种的原始素材图像进行较好的智能化识别预处理,大大加速了AI技术的落地效率、降低了智能化转型成本,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开展数据再分析工作。
饶瑞介绍:“升级后的‘物种之眼’,实现了物种定位与识别功能的一体化。即使面对低画质、动态模糊或遮挡图像,仍可精准定位动物踪迹。”
如今,“物种之眼”识别物种数量已扩展至286种本土兽类与禽类,包括雪豹、藏羚羊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及多种二级保护物种,大熊猫、羚牛、林麝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94%、90%、90%,且能达到一小时快速识别两万张照片的水平,并计划年内覆盖1500余种中国鸟类。
不过,“目前‘物种之眼’仅支持图像识别功能,我们将在近期开发视频识别功能。针对红外相机场景,也将持续对模型识别效果进行优化。在物种数据方面,还将持续扩充禽类动物的相关数据。未来,期待实现与行业的成果共享,促进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数字化发展。”饶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