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境界-知行

循环消费升温,市场供给需跟上

《中国环境报》(2025年05月12日 第008版)

  ◆本报记者董亚楠

  用可重复使用的餐具在餐厅堂食、去商超购买配有回收系统的玻璃装饮料、寄快递用可循环快递箱……如今,重复使用模式的消费场景越来越多,消费者对此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

  近日,由环保组织“摆脱塑缚”发布的《2024年中国消费者对于重复使用模式的态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消费者对重复使用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正持续提升,当前市场潜力正不断释放。同时《报告》也对影响消费者不购买重复使用类产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首要原因并非清洁消毒不彻底,而是日常生活中很少看到这类产品。

  调查聚焦普通公众,贴近消费者真实声音

  “相比往年的线上问卷调查,新一轮调查样本量更大,有效反馈达1032人。减少了环保社群占比,更聚焦普通公众,他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很多家庭的消费选择,更贴近消费者的真实声音。”“摆脱塑缚”项目主管陈艾佳表示。

  《报告》显示,2024年,对重复使用模式的整体认知水平较2023年的约50%提升至约60%。在细分领域,对循环杯的认知程度较2023年的46%提升至63%;对可循环快递箱的认知程度较2023年的65%提升至77%。数据的变化体现了近年来可持续生活方式推广的初步成效,能为政策制定和企业调整推广策略,或是产品迭代优化提供数据支持与建议,助力重复使用模式的落地与推广,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

  另外,公众对重复使用模式的好感度,整体也高于往年,负面消极印象减少了一半以上。“勤俭节约”和“符合可持续生活理念”是公众对重复使用模式最多的印象。

  公众使用意愿受场景、价格、材质等多重因素影响

  虽然受访者对重复使用模式整体呈积极态度,但在实际生活中,公众的使用意愿会受到场景、价格、材质、卫生安全等多重因素影响。比如“更环保”“更便宜”是大部分受访者选择重复使用产品的理由。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重复使用模式就意味着质量更佳、更方便。

  而在对消费者不购买重复使用类产品的原因进行调查时,发现最大的拦路虎竟是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较少看到此类产品”,其次是觉得不够方便,怀疑其是否真的环保,以及担心“清洗消毒不彻底”。

  《报告》显示,认为重复使用模式可能存在卫生隐患的受访者表示,需要监管部门定期检查卫生是否合格;企业要公开清洗流程和标准,并作出卫生与安全承诺。这说明在推广可重复使用模式的过程中,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很关键。

  另外,不同使用场景下,受访者的预期接受度以及使用普及率也不同,但大部分的重复使用场景下公众的接受比例都高于50%。

  在细分的多种使用场景中,公众对网购/寄快递使用可循环快递箱的预期接受度最高,超80% ;而在餐厅堂食使用可重复餐具的使用普及率最高,超70% ;外卖场景的接受度较2023年虽有所提升,但无论是接受度还是使用普及率相较整体都偏低。循环杯的预期接受度为64% ,但只有42%的受访者体验过这种模式。

  “我们发现大部分使用场景的预期接受度都远高于当前的体验普及率。”陈艾佳表示,这说明可重复使用模式具有较大市场空间。

  信任度、便利性成消费者选择关键

  需注意的是,对比往年溢价所带来的阻碍,信任度、便利性越来越成为消费者是否选择重复使用模式的关键。这种变化对于尚在探索期的重复使用模式和产品提供了一定的市场试验弹性和盈利空间。

  此外,调查发现有74%的受访者支持押金制,同意以租借的形式,为可重复使用产品/包装支付一定数额的押金,在退还后归还押金。

  “这个比例体现了消费者对这一制度设计的信任与理解,毕竟在我国共享单车和充电宝的普及已让押金制模式深入人心了。”陈艾佳说。

  基于此次调查和结果分析,调研人员对重复使用模式在消费者中的推广提出了一些行动建议。

  首先,政府部门、市场主体、NGO等不同主体要加强合作,用较生活化的语言积极加强科普宣传,纠正混淆概念,提升公众认知。其次,引导消费者初次体验。通过开拓市场渠道,来提高重复使用产品和包装的供给。同时,要严把卫生关,企业要重视清洗消毒流程,公开卫生执行标准并严格遵守。最后,要持续监测市场反馈,动态调整推广策略及产品的优化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