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版 一版要闻

项目清单制 定期调度制 成效评估制

顺义“三制联动”打造首都绿色发展样板

《中国环境报》(2025年05月15日 第001版)

  ◆夏清泉 曹玉蕾

  作为承载首都国际交往核心区、平原新城建设示范窗口,北京市顺义区以制度创新破解超大城市生态治理难题,构建“项目清单制+定期调度制+成效评估制”三制联动治理体系。

  数据显示,2024年顺义区空气质量位居全市非生态涵养区第一,连续4年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国市考断面优良水体占比首次达到100%,部分断面优于“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幅提升。

  构建16项重点工程责任传导体系

  近年来,顺义以“十四五”生态环保规划为纲,构建起涵盖建筑节能、水生态修复、城市绿化等16项重点工程的责任传导体系。每个项目明确主责单位、协办单位、时间节点、预期效益,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截至目前,全区完成10项重点工程,9项“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指标动态达到目标要求。

  责任传导如何到位?

  顺义建立重大项目进度“倒计时”预警机制。2024年,温榆河公园顺义段建设项目面临技术难题、拆迁制约、工期紧迫等诸多挑战,当施工进度出现滞后预警时,顺义立即启动项目清单责任传导,累计解决跨部门难题20余件,最终顺利完成了年度建设目标。

  科技赋能,为责任传导提供有力支撑。顺义区生态环境局立足“三监联动”,建设智慧生态指挥中心,集成扬尘监测、水质传感等八大系统,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感知”的立体监测网络。2023年北京汛期特大暴雨期间,系统提前12小时预警污水处理厂进水异常,责任传导立达一线,通过溯源排查发现隐蔽排污口3处,避免了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2024年核查各类线索611个,逐级解决问题391个。

  打造上下联动立体协同治理矩阵

  顺义建立“区—镇—村”三级调度机制,在龙湾屯镇砂石坑整治中,通过三级调度机制整合14个部门资源,区级层面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破解砂石坑整治的资金筹措难题;镇级专班统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生态缓冲带12公里;村级环保网格员每日巡查河道,形成问题“发现—上报—处置”闭环治理机制。

  这种立体化协同治理体系,让废弃十年的砂石矿坑变为60公顷的生态休闲公园,“工业伤疤”变为“城市绿肺”。

  针对跨境河流治理难题,顺义区创新建立“流域长+河长+警长”三长联动机制。在顺义区南法信镇小中河综合治理项目中,主动与相邻行政区建立水质数据实时共享平台,联合实施清淤截污工程。通过安装智能监测设备89套,布设生态浮岛23处,仅用8个月时间就实现了水质从Ⅴ类到Ⅲ类标准,成为跨区域生态协作治理典型案例。2024年区内国市考断面优良水体占比达到100%,创历史同期最优水质。

  近年来,顺义区通过打造“一轴一环百片区,三网三园千社村”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全力构建“森林环绕、林城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伴、林居相衬”绿色顺义,2024年助力北京成功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在航空走廊周边实施彩化工程,打造“万米高空赏红叶”景观;充分利用城市拆迁腾退地和边角地块,见缝插绿,建成百余处镶嵌式“小微绿地”精品园林,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2%;后沙峪镇罗马湖公园通过“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技术,重建沉水植物群落12万平方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实施企业“绿色绩效评级”等措施

  “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GEP—R)既是考验我们各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际战绩,又是顺义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特色指标之一,更是助力推进高水平保护协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笛说。

  顺义区通过实施企业“绿色绩效评级”“一厂一策”深度治理等措施,多举措培养区域绿色发展领军企业,以企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2024年“创绿指数”位居全市第二,重点行业绩效分级A、B级及引领性企业18家、“一厂一策”深度治理企业33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23家、绿色工厂企业15家、绿色标杆企业1家。

  “从工厂建设到验收,区生态环境局给我们详细解读政策、提供针对性指导,让我们一次通过评审。”北京理想汽车有限公司(北京基地)环保工程师夏婷婷介绍了公司通过专家评审,成为重点行业绩效分级A级企业的相关情况。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