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综合新闻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担心失败

——记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获得者刘鳗卿

《中国环境报》(2025年05月15日 第004版)

  ◆何培谊 何能贤

  在近日公布的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名单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站(以下简称广西辐射站)的刘鳗卿位列其中,也是广西生态环境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

  1991年出生的刘鳗卿,2014年从四川大学毕业,进入广西辐射站工作。她刻苦钻研努力实践,从放射化学分析领域的“实验新人”,成长为广西辐射监测领域的“技术骨干”。

  初入广西辐射站,面对全然陌生且错综复杂的工作环境,刘鳗卿倍感压力,但化学专业出身的她对实验工作非常热爱。“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必担心失败,反复试验终会成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她迅速投入到各项实验分析工作,开启了辐射监测钻研之旅。

  2014年,广西辐射站启动环境样品中钋-210、铅-210放射化学分析项目,刘鳗卿主动请缨承担分析项目负责人。为了建立分析方法,她整日泡在实验室。“那段时间,我几乎把所有能找到的相关标准和论文都看了个遍,每天在实验室里反复摸索实验条件。”刘鳗卿说。遇到难题,她便虚心请教站内经验丰富的前辈及业内专家。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摸索,他们成功建立了钋-210和铅-210的放射化学分析方法,并精心编制了实验作业指导书。同时,她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研发了“自动过柱装置”和“自沉积装置”两项前处理装置,并申报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不仅在站内得到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实验效率,还吸引了其他辐射监测机构前来交流学习,为行业技术革新提供了新思路。

  “对待工作,她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耐心和细心,那股钻研劲儿令人钦佩,她一点一点攻克难题、不怕困难的精神,是我们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有同事这样评价道。

  广西辐射站承担着保障广西核与辐射安全的重任,身为实验室放射化学分析技术骨干,刘鳗卿先后负责了钋-210、铅-210、总α、总β、氚、碳-14、锶-90、铯-137等多个分析项目;每年负责编制广西辐射环境监测方案、广西辐射环境质量报告等20多个项目材料,这些成果为广西辐射环境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2022年的广西北部湾海域放射性水平现状调查项目中,面对紧迫时间和繁重任务,刘鳗卿主动担当,高效完成了100多批次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样品中氚、锶-90等关键核素的实验室分析工作,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完成,为北部湾海洋环境质量评估和辐射环境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立志宜思真品格,做事须尽苦功夫。”这些年,刘鳗卿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干部和优秀党员,她所在的工作岗位被选树为党员示范岗。她先后荣获1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项软著授权,成为单位的技术中坚力量。

  2024年7月,在广西生态环境监测执法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中,刘鳗卿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技能发挥,一举夺得辐射监测专项比武一等奖(放射化学组个人第一名)。随后,她又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辐射专项大比武,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个人第三名),她所在的团体斩获全国辐射监测专项比武团体二等奖(团体第三名)。

  

  图为刘鳗卿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