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攻坚

广佛跨界治水“治”出一条美丽河湖

2018年—2024年,荔湾区花地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

《中国环境报》(2025年05月15日 第005版)

  ◆本报记者郑秀亮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积极推动广州—佛山跨界污染联防联治,经过系统治理,自2018年—2024年,荔湾区花地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氨氮浓度下降81.8%、总磷浓度下降52.8%。

  2025年1月,花地河被评为广州市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万象综合体、滨江太古里、立白综合科技园等项目纷纷落户花地河沿岸,不仅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也极大提升了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城市形象。

  广、佛联动,破解治水难题题

  花地河横贯广州市、佛山市(以下简称广、佛)交界地带,曾因跨界治理难题陷入困境。

  花地河流域人口稠密、河网交织。过去,由于基础设施滞后、规划建设不同步,大量污染物排入河涌,水质恶化至劣Ⅴ类,频繁出现发黑发臭现象。

  更棘手的是,由于地处跨界区域,流域内污染来源复杂多样,两地治理标准不一、责任划分困难,给水环境治理带来巨大挑战。

  为破解这一跨界治水难题,广、佛明确共同治水任务,先后签订多份合作协议,共同开展跨界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环境监测、环境执法以及信息共享等,开展控源、截污、清淤、调补水和管理五方面治水行动。

  定期召开协调会,制定联合治理、联合检查行动方案,每季度开展跨界流域联合执法行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实施广、佛跨界河长统筹统管,坚持以流域为整体体系,重点治理以花地河为主的交界河涌,协同打造“水清、岸绿、天蓝、景美”的生态环境。

  控源截污,推动水岸同治

  在花地河治理中,一座“隐形”的治污堡垒在地下悄然建成——荔湾区实施西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处理规模为30万吨/天的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可有效满足花地河流域内污水处理需要。治理采取“水陆并进”策略:在岸上,开展“清源行动”,对河涌两岸的重点区域集中力量进行整治,拆除流域内违法建设的码头、货场、工厂及畜禽养殖场等,切断污染“病根”;在水边,对花地河沿线的非正常排污口进行整治,减少入河污染物。

  城市的排水管网是维持水生态健康的“血管系统”。在花地河治理中,荔湾区对花地河流域15个经济联社实施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新建污水管网约580公里,环绕花地河周边的葵蓬、花地、增滘、海中等城中村均已完成截污纳管工程,有效提高了生活污水收集能力,与花地河直接相连的13条河涌均已铺设截污管道。就这样,通过推进雨污分流改造,让雨水和污水“各行其道”,让“血管系统”保持健康,从源头上杜绝污水直排入河。

  如果说管网是城市的“静脉”,那么河道清淤就是给河流做一次彻底的“血液透析手术”。荔湾区实施花地河清淤工程,基本清除河床重污染黑臭淤泥并疏浚河道,显著减轻了内源污染。同时,对花地河沿线堤岸及水闸进行系统梳理,建设花地河北闸、南闸、西闸等多个水闸泵站工程,提高花地河排涝、调补水能力,通过加强调水补水,增加生态基流,进一步提升花地河水环境容量。

  治水惠民,促进共同保护

  “妈妈快看,河边开满了好多漂亮的花。”周末带着孩子来花地河游玩的张女士,被眼前的美景深深吸引。花地河周边这条5.2公里的滨水步道,如今已成为广州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沿着平整的碧道漫步,仿佛走进了一幅岭南水乡画卷:宫粉紫荆、勒杜鹃、鸡蛋花等沿河竞相绽放,暗香浮动。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造型别致的生态驿站,供游人休憩观景。到了夜晚,精心设计的灯光将河岸装点得如梦如幻。

  沿着滨水绿道继续前行,水上游憩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和周边设施结合的特色游憩系统随时为游客提供服务,荔湾历史文化和科普教育展示设施也随处可见。

  花地河流域还与具有历史与人文底蕴的风景名胜衔接,其中包括宋元时期的“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寺、工业遗产花地河铁路桥等,充分展示千年荔湾文化底蕴。

  “现在这里改造得太漂亮了。”正在垂钓的市民李海亮笑着说。确实,现在的花地河沿岸,既有供市民晨跑的滨水步道,也有适合亲子嬉戏的亲水平台,还能看到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捕捉鸟类掠水的瞬间。正如许多市民的感受,改造后的花地河,不仅变美了,而是成为广、佛两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综合治理后的花地河,作为广佛黄金商贸区的重要纽带,串联起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发展平台。通过系统治理,这条跨界河流已成为集生态、水利、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为广、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为治理后的花地河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