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产业经济

内蒙古七成在产煤矿完成智能化建设

显著降低人力成本与安全风险

《中国环境报》(2025年05月15日 第008版)

  本报讯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获悉,近年来,自治区纵深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区70%的在产煤矿完成智能化建设,智能化煤矿数量、产能分别达到209座、10.87亿吨/年,正在运行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达到281个,煤矿生产向高效、安全、绿色方向持续迈进。

  企业作为智能化煤矿建设的主力军,纷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积极探索智能化技术与煤矿生产的深度融合。

  国能准能集团依托数字化采矿设计软件、远程操控钻机等技术,成功实现了智能穿爆,生产效率与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集团还建立了国内首个千万吨级选煤厂成套数据标准,填补了选煤行业空白。

  龙王沟煤矿作为大唐集团首个千万吨级现代化矿井,建成了智能综放、智能掘进等十大类98个智能化子系统,主要机电硐室实现无人值守,主要生产经营环节实现减人提效,主要危重作业实现机器替代,劳动定员减少了56%,产能增加50%,成为全国第一批47座智能化中级示范煤矿之一。

  国家电投内蒙古公司打造的“尧光一号”智慧矿山综合管控平台实现了产业信息实时汇聚共享。在采装运输环节,实现百余台无人驾驶宽体矿卡24小时常态化运行。在辅助生产环节,已有40座变配电站无人值守等多项应用,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与安全风险。

  随着越来越多的煤矿实现从“人控”到“数控”的升级,从“自动”到“智能”的提速,自治区正快速抢占煤炭行业“智”高点。自治区能源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区煤炭开采机械化率已达100%,产能占到88%,智能化煤矿产能全国第一。281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高效运行,44座露天煤矿积极开展无人驾驶试验,370辆无人驾驶车辆在矿场作业。

  下一步,自治区将推动煤矿智能化建设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质量发展,要求2025年年底前,Ⅰ类井工煤矿和服务年限超10年的大型露天煤矿完成智能化提档升级。李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