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市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创新构建“规范执法有力度、服务发展有温度”新型监管体系,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去年初,北京某企业因濒临破产而陷入资金上的困境,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协助法院将企业持有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变现,现场成交碳排放配额1万余吨,成交价款共计100余万元。在这一过程中,丰台区生态环境局积极探索“智慧执行”,完成全市首例破产企业碳资产处置案例。
去年10月,丰台区域主干道万泉寺东路道路工程施工项目启动。项目全长约3.7公里,沿线涉及学校及多个居民小区。为广泛听取民众意见,顺利推进项目实施,丰台生态环境局创新实施“双轨并行”征询机制,在网上通过政务平台公示施工项目相关方案及文件;线下组织“居民议事厅”,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协调解决噪声防护、施工时段等关键诉求,最终形成“低噪路面+生态隔音屏+智能降尘”综合治理方案。
此外,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建立“执法+服务”帮扶机制,实现监管模式“三个转变”。一是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防控。去年,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在执法检查中对某客运有限公司17台超限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下达事先告知处罚事项的同时,指导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实现了17台非道路移动机械全部更新换代。二是从单一执法转向系统治理。搭建“大气—水体—固废”立体协同治理平台,去年以来,推动全区576辆国四标准车辆更新,年降碳量相当于种植3.6万棵树木。三是从刚性约束转向柔性引导。今年以来,在全区推行“事前积极预防、事中审慎考量、事后引导整改”全过程说理式执法,向企业“说依据、明法理、促改进”;发布十大环境违法典型案例,开展“入企说法” 600余家(次),将普法宣传融入执法全过程。 夏清泉 唐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