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四建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满足市民的停车需求,不少小区和楼宇等场所建设了机械车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的矛盾。然而,对于不断更新迭代的新能源车,机械车位却显得不那么友好。明明是用来缓解停车难问题的机械车位,如今却出现了有车位、车却难停的尴尬局面。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小区,笔者发现,小区外仅十余米宽的小路两侧,车辆停得满满当当,大部分为新能源车。有的车主几天都不开车,就是担心回来找不到车位。然而,小区里的机械车位明明有空位却无法使用。
机械车位对新能源车为何不友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的机械车位是依据2015年发布的行业标准《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进行设计的。但这一规范是建立在燃油车主导的背景下,已经滞后于当前新能源车的发展,这就导致新能源车停在机械车位时面临诸多问题。
一是超宽停不下。根据《规范》,常见机械车位限长5米、限宽1.85米。然而,新能源车早已突破这一规格限制,如比亚迪汉EV车宽达1.91米,已超规范限值。
二是超重有隐患。根据《规范》,常见机械车位限重两吨。但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相比,由于动力电池替代了原来的发动机、燃油箱,车身相对油车普遍重500公斤—800公斤,如蔚来ES6整备质量为2.4吨,远超规范限值。
三是停后充电难。机械车位没有充电功能,这就意味着如果将新能源车停入机械车位,就无法进行充电。这对于需要频繁充电的新能源车来说,无疑是很不方便的。
当前新能源车正快速驶入千家万户,机械车位空置与新能源车有位难停之间的矛盾,需要积极应对。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与时俱进,加强机械车位设计标准的修订和更新工作,确保能够适应新能源车的发展需求。同时,还应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研发更加适合新能源车的机械车位产品和技术。例如,可以研发一些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和重量新能源车的机械车位产品,以及配备充电设施的机械车位产品等。
此外,还应积极对现有车位进行升级改造,而不是弃之不用。可探索“平面车位+机械车位”混合模式,将机械车位地面层改造为普通车位供新能源车停放,二层以上保留原功能服务燃油车。优先盘活存量资源,避免大规模拆除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