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日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绿色种子
近日,河北省廊坊市环境监控中心联合廊坊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邀请50余名中学师生参与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活动。学生们通过近距离接触精密仪器、观摩水质检测全流程、动手操作PM2.5监测设备等沉浸式体验,深刻感受到科技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量。从“说教”走向“体验”,有助于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绿色的种子。
过去,实验室因专业性和安全性要求,常以神秘形象示人。开放日活动如同推开一扇窗,青少年不再被动接受课本知识,而是化身科学探索者,目睹一滴水如何在光谱仪下“说话”,见证颗粒物如何被激光瞬间“捕捉”。这种近距离接触,让晦涩的检测指标化为可视、可触、可感的生动实践,让科学精神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浸润心田。
生态环保教育的目的不止于知识传递,当学生通过显微镜看到受污染水体中的微生物,或亲手测算出家庭碳排放量时,也就生动地感受到了生态文明理念的具象化表达。正如一位学生在实验记录中所写:“原来垃圾分类真的能让垃圾减量三成。”这种认知直接催生行动,超八成参与者表示将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部分学生还带动家庭参与了社区旧物改造项目。由此可见,一次开放日活动能够激发出更多绿色生活的可能性。
为了更好地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一是建立常态化机制,每学期设立固定开放日,联动更多中小学,并纳入校本实践课程。二是设计内容时要有所区分,比如为小学生设计“污水净化魔法”等趣味实验,为高中生开设碳足迹计算、卫星遥感监测等进阶课题。三是形式多元化,开发线上虚拟实验室,通过VR技术还原大气监测全过程,配套生态环保知识闯关游戏,实现“线下深度体验+线上广泛辐射”的双轨模式。 ——朱建军
城市更新要坚持绿色化改造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就要坚持走绿色化改造的路子,在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就坚持绿色理念,遵循绿色施工标准,尽最大可能减少大拆大建。强化绿色建材替代,合理利用建筑垃圾,拆下来的砖块若符合要求还可以重复再利用,比如用于填充路面等。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治山、治水、治城一体推进,建设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补齐生态基础设施短板,加快修复受损山体和采煤沉陷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修复城市湿地,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注重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高乡土植物应用水平,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公园和口袋公园。 ——魏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