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懿璇
今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们向所有奋战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致敬。他们以专业与坚守,为守护蓝天碧水、青山净土默默耕耘;以创新与担当,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科技力量。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从技术攻关到政策支撑,他们的贡献,写在每一处洗去污垢、焕发新颜的山水之间,映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的获得感之中。
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活跃于山川湖海之间,扎根在实验室、田野、监测站点,却鲜有闪光灯聚焦。生态环境科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科技成果更多体现为系统性工程、团队协作和政策影响力,而非某位科学家的独立突破,因此很难被公众认知、被社会记忆捕捉。他们或许不是聚光灯下的科学明星,却是绿水青山的坚守者,正是他们用专业的力量,托举起亿万人的生态福祉。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值得被看见。在社会认知中,生态环境保护通常被理解为显性的制度约束和社会倡导,大学里的环境专业甚至被嘲为“天坑”。然而,生态环境科技却是推动环境治理及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坚实支撑。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在实验室、模型、实地观测等技术媒介中,进行数据积累、方法论构建与现场实践,通过艰辛钻研,探索未来建构的方案;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不是真空中的灵光乍现,而是长期与污染迁移、物种演替、气候波动等动态系统博弈中淬炼的科技洞察力。基于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经验和洞察产生的科技创新构想,是宝贵的知识资产和社会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其及时转化与应用直接影响着环境治理效能与社会技术系统的响应速度。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探索值得被支持。他们的主责主业不是重复旧知,而是探索和发现未知;他们的任务不是给出永恒的答案,而是在攻克既有难题的同时,在不断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系统中预测并识别新问题,不断修正、调整、重构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变化,科研工作也要持续创新,在不确定性中持续重构共识,在长期理解区域环境与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因地因时制宜的知识建构。科技前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不断被“社会议题—技术选择—知识验证”相互拉扯的空间;科技演进的本质是社会技术系统动态重构的过程,既需要基于既有知识网络的改良式创新、以系统性思维应对已知环境问题,也要有白手起家的探索、通过交叉融合学科实践捕捉那些尚未被建构为“问题”的潜在危机。这意味着,既要支持在充足前期工作基础上开展的进阶研究,也要支持从零开始的探索性交叉性研究;既要支持初出茅庐、敢想敢拼的年轻人,也要支持经验丰富、思考深刻的中坚力量。还有那些退休后继续以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守护绿水青山的银龄科学家们,同样值得被支持。
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值得被传承。生态环境科技工作不仅是纯粹的知识生产,也是一种高度流动、持续更新的知识生态,是嵌入到政策制定、公众理解、生态伦理乃至环境正义等广阔图景中的社会实践。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格外珍贵:他们甘于自我迭代,接受科研成果终将因环境问题彻底解决而结束使命的命运,却始终保持对科技真理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敏锐触感。几代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解决环境问题、甘为幕后支撑奉献、锲而不舍勠力攻关,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然而就目前来看,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尚没有得到足够的记载,至今仅有3位生态环境领域的院士出版了完整的个人传记,而系统性的科技史、口述史资料仍然稀缺。当前对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精神谱系的系统性梳理仍显匮乏,急需系统书写、整理、传播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将散落的科技共同体记忆转化为公共科学文化资产,筑牢生态环境科技自信的根基。
作为美丽中国建设先锋队与智囊团的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正以科技之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无论是碳中和、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技术突破,还是长江、黄河生态修复的工程实践;无论是大气污染精准防控指挥监测网络的建立,还是碳捕集技术的创新应用,都离不开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的潜心钻研。可以说,正是他们默默无闻的努力和付出,才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他们的智慧与坚守,值得让更多人看见。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