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版 环境日特刊-发现之美

示范先行 山河逐绿

——我国梯次推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综述

《中国环境报》(2025年06月05日 第002版)

  ◆本报记者牛秋鹏

  晨光熹微里,福建厦门的筼筜湖畔白鹭翩跹,生态修复让鱼翔浅底与摩天大楼共绘山海画卷。

  红日高悬中,云南威信双河乡“一户一景”打造苗彝特色庭院,村民自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暮色四合时,千年秀林在燕赵大地舒展新叶,白洋淀芦苇荡倒映金色余晖。

  这是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也是梯次推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的生动实践。

  从东海之滨的万顷碧波到雪域高原的连绵草甸,从江南水乡的阡陌纵横到北国林海的松涛阵阵,以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为着力点,美丽中国建设图景正在动起来、活起来。

  擘画蓝图,下好美丽中国建设先手棋

  远望山峦层叠,近观碧波荡漾……夏天的汉丰湖,有一种别样的细腻丰富之美。

  汉丰湖是重庆市开州城区中心的一个人工湖。从曾经的“泽国荒滩”,到如今的“城市明珠”,开州区锚定“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建设目标,不仅治出了汉丰湖的秀水美景,更治出了群众的肯定和口碑。

  近年来,开州区致力于“全域美”“美全域”,逐“绿”发展,将生态理念嵌入城市肌理,打造了260万平方米的汉丰湖城市带,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子,不断释放生态红利。

  开州区的生态治理实践,映射出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正在形成合力。

  两江环抱山城秀,重庆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重庆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全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表示,今年,将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重点完成5条重要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累计建成30条美丽河湖,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5万亩、国家储备林50万亩,持续发挥森林“绿色屏障”作用。

  “我们将围绕当好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大保护的排头兵、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者和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模范生,高水平建设美丽重庆,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余国东说。

  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的关键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

  《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底前形成一批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

  其中,坚持一省域一特色,重点支持5个左右省份开展先行区建设;重点支持50个左右城市、100个左右县开展先行区建设,率先形成一批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标杆。

  这是一场关乎文明转型的壮阔征程。在长三角,机器轰鸣的工厂与白鹭翩跹的湿地和谐共存;在粤港澳大湾区,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与红树林的婆娑树影相映成趣;在黄河流域,古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奏响出新的乐章。

  这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宏伟蓝图。宁夏贺兰山下的葡萄园里,昔日的戈壁荒滩变身“紫色走廊”;云南洱海之滨,关停整顿后的民宿业态焕发新生;深圳茅洲河畔,流域治理撬动千亿产业集群。

  这是一曲激昂奋进的时代壮歌。从顶层设计的谋篇布局,到基层探索的生动实践;从制度创新的突破攻坚,到科技赋能的智慧治理,美丽中国建设正在从理念变为现实,从蓝图化为美景。

  制度创新,激活美丽中国建设新动能

  日前,在百山祖国家公园生态共治警务站,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公安局百山祖派出所民警周海涛正通过面对面宣讲等形式,向游客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百山祖地处浙闽交界,森林覆盖率超90%,被誉为“华东自然生物圈”和“三江之源”(瓯江、闽江、福安江)。

  近年来,丽水市全面落实生态警长责任制,推进生态义警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警长为骨干的千余名生态警长体系。

  同时,丽水市还全面夯实林业增汇基底,积极培育林业碳汇市场,拓宽交易路径,促进价值转化。

  除了巩固提升森林固碳增汇能力,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丽水市按照碳汇开发商和林农签订的协议,碳汇交易每卖出100元碳汇,林农便可获得约58元的收益,为山区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

  此外,丽水市还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如核算标准、核算平台、监测系统等,推进生态产品应用,拓展价值实现进规划、进决策、进交易等“九进”应用场景,打好“山水牌”,让生态资源变富民资产。

  政策制度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和有力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首次审议,以法治之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统筹推进,2024年新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66万件,涉及赔偿金额107.64亿元。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北京市延庆区等10个地区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如雨后春笋般的制度创新也激发了技术升级、市场活力。

  比如,上海市提出建立多元化的绿色投融资机制,江苏省完善绿色技术全链条转移转化机制,浙江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氢能等新兴领域,安徽省协同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

  出台《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绿色供应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和零碳工厂……

  一系列制度红利也正在转化为发展动能。截至2024年底,我国环保产业年营收已经连续三年超过2.2万亿元,民营企业数量占从业单位总数的90%以上。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含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绿色和转型债券创新产品)累计发行规模近1.24万亿元。

  当前,我国不断通过强化资金支持、市场机制、科技支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合力。

  将好山好水“明码标价”,让保护者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制度创新逐步解决了“谁保护、谁受益”的问题。

  实践探索,书写美丽中国建设新答卷

  黄河水质更好了。2024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黄河两岸更绿了。流域生态质量总体改善,上游植被覆盖“绿线”比20年前西移约300公里。

  黄河流域生物更多了。雪豹、白唇鹿、岩羊等野生动物重现黄河源。截至今年4月底,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拥有种子植物685种,野生动物1633种。

  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契机,沿黄各省份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大自然恢复的勃勃生机为大江大河高质量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潜力和后劲。

  分级分类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以来,我国坚持全国“一盘棋”,一体部署重大战略区域、省域城市、乡村等美丽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示范创新。各地区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凝心聚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京津冀加快建设减污降碳协同和生态修复示范区,联合印发《深化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意见》,积极推动潮白河、滦河、永定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燕山、太行山、张承坝上地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

  长三角建设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三省一市协同推进长江水系生态廊道建设,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

  粤港澳共同建设融合创新美丽湾区,推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银行和深圳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和技术体系,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美丽中国建设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事业。

  “得知十年来越来越多库区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用心用情守护一库碧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202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极大鼓舞了库区守水护水的干部群众。

  眼下,在丹江口水库,志愿者们每天在水面巡查清理漂浮物,在岸边栽树植绿,持续改善水库生态环境,水库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在十堰,守水护水是头等大事,人人都是“守井人”,全市320万干部群众主动肩负政治责任,250个社会志愿服务团体参与“文明河流”建设,带动广大群众开展垃圾捡拾、水面漂浮物清理等各类守水护水志愿服务活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从浩荡奔腾的长江黄河,到碧波荡漾的家乡河湖,江河胜景见证发展之变,映衬时代之美。

  日前,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组织制定国家层面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共确定2573个河湖水体,基本覆盖我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库。同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将群众身边的小微水体等纳入保护与建设范围。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一条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江河,让亿万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从塞罕坝的“绿色长城”到浙江“千万工程”,实践始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大美中国,江山如画。

  美丽中国建设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国正在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久久为功建成若干各美其美、群众满意的示范样板。

  这条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的首钢园,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对老工业厂房进行改造和空间更新,全面提升园区“绿颜值”。本报记者王亚京摄

  

  在海南省东方市的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坡鹿。它们是海南岛特有物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本报记者王亚京摄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推动生态环保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打造出多个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示范区域。图为加榜梯田。新华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