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亚楠
6月的浙江省台州市,酷热难耐,走在海岸线上,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
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太湖东海局)海域管理处毛经纬与太湖东海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研中心科研所高级工程师林剑波等三位工作人员,正在开展为期4天的入海排污口排查质量核查工作。
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质量核查及抽测工作
“加强入海排污口治理监管,对于从源头上减轻沿海地区污染物排海压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环境部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表示。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2025年底前,要完成七个流域、近岸海域范围内所有排污口排查;基本完成七个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湖泊、重点海湾排污口整治。
谈及此行的主要任务,毛经纬向记者介绍:“根据太湖东海局年度工作计划,我们这次选取台州重点海湾范围内岸段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质量核查,评估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成效。同时,聚焦工矿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实行重点管理的入海排污口,开展巡查抽测。”
依照相关规划,太湖东海局深入管辖海域,为江苏、上海、浙江、福建4个省份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管”及海湾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精准指导与帮扶。
自2023年开始,太湖东海局坚持分区检查、逐步推进的原则,对东海海域入海排污口排查质量、达标排放等情况开展现场核查和抽测。截至2024年底,工作已覆盖东海海域14个地市(区)。
“今年,我们选取江苏省南通市、浙江省台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等7个地市,持续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质量核查及抽测工作,并对2024年统筹强化监督发现问题的排污口开展‘回头看’。”毛经纬说。
为何将台州选为入海排污口排查质量核查第一站?毛经纬从两方面道出了缘由。一方面,东海海域重点海湾共8个,其中,台州湾、乐清湾—台州段两个重点海湾均属于台州市管辖范围,重点海湾数量在海区占比较高。另一方面,台州市的入海排污口涵盖了《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中要求实施重点管理的主要排污口类型,海湾沿岸海水养殖、工矿企业等分布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高科技+笨功夫”确保有口皆查
“我们通过无人机排查、人工徒步等方式,对入海排污口排查质量进行复核。”车辆行进途中,毛经纬点开手机端地图应用,展示后续待核查的入海排污口点位分布情况。
连日来,复杂多变的天气给核查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
车辆行至一处海岸,林剑波望着窗外说:“地图定位显示,排污口点位就在附近,我先下去看看。”话音未落,他已开门下车,对照地图定位,向目标走去。
“2023年,我们对东海海域54公里岸段进行了核查,核查面积约113平方公里。2024年,核查了55公里岸段,核查面积约76平方公里。”毛经纬介绍,“2025年,我们将核查约50公里岸段的入海排污口。”
“针对不同岸段特点,采取的核查方式亦略有不同。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林剑波解释,针对人力难以抵达的排污口点位,会使用无人机或水下机器人开展作业,让排污口无所遁形。
科学评估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成效
“此次台州之行,我们选择了33个入海排污口开展采样监测。依据抽测数据,评估地方上报的工作情况。”林剑波向记者介绍,“整个工作以地方完成整治的排污口和监管中发现的超标排污口为重点,尤其是数量众多的海水养殖排污口。”
“水温 26.5℃,盐度0.83,pH值7.41。”在台州玉环滨港工业城污水处理厂,太湖东海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研中心工程师刘天增一边用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测量水质指标,一边向记者解释,“根据《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技术指南监测》要求,工业入海排污口主要抽测指标为水温、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等,而现场只需测量水温、pH值、盐度指标,对于其他指标则会将样品根据保存方法,采取冷冻、冷藏等方式暂存于地方监测中心实验室内,待抽测采样工作结束后,用冷链车运回中心实验室检测。”
“南方地区河网密集,雨水排污口比较多。”林剑波告诉记者,“我们沿岸走一遍,通过抽查方式开展核查,通过抽测方式基本定性,可以初步判断地方上报的排污口类型是否准确,信息是否属实,若有问题则反馈给地方。”
从开始到结束,4天的时间,毛经纬等4人核查入海排污口点位20个,抽测点位29个。这4天里,他们在烈日下暴晒,在风雨中前行,克服了现场工作中的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相关工作。
“截至目前,东海海域累计排查出入海排污口1.5万余个,整治完成率达到93.5%。其中,重点海湾入海排污口数量1800余个,整治完成率为98.7%。”毛经纬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