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琚志华 许佳 方任祥 牟雪洁 文一惠
浙江省建德市的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是黄山—怀玉山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也是富春江—新安江流域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宜的气候、山水相连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建德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根据近年的调查观测记录,建德市共有物种4259种,包括中华水韭、南方红豆杉等2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白鹇、夜鹭、领角鸮等36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此外,建德还拥有亚洲唯一、涵盖面积最大、原生态保护最完整的古楠木林,占地面积约680亩。
为了守护好这一份自然的馈赠,建德市积极探索创新生态警务模式,通过机制牵引、数智赋能、全民共治,切实守好生物多样性之美。
机制牵引,织密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
建德市联合多部门、多主体,建立了“一中心+三级警务”的监管体系,同时逐步建立河长、林长、田长、网格长、警长、检察官、法官、综合执法长“八长联动”机制,完善行刑衔接机制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中心”相当于生态警务的“中枢大脑”。建德市建立了杭州首家生态共治中心,由公安、生态环境、林业、农业农村、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实体入驻,实现生态要素共管、联动巡查共防、执法办案共商、生态环境共治,联勤效率提升了50%。
“三级警务”则构成全方位、多层级的基层生态监管网络。目前建德市共建成3家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5个生态基地、23个警务支点,组建了140支共4.5万人的“新安义警”生态保护志愿服务队伍,可以覆盖全市895个生态网格。这些基层生态警务人员通过定期下沉河道水域、林区一线巡查,重点清查清除猎套、猎网等非法猎捕工具,严防发生投毒、猎捕等违法犯罪行为。2024年以来,依托生态警务工作机制,共开展生态资源保护联合巡查113次,快速有效处置涉生态违规案件27宗,化解涉生态类矛盾纠纷、案(事)件330余起,救助各类野生动物160余只(头)。
数智赋能,有效提升生态警务工作效能
如果说健全的生态警务体制机制是“软实力”的话,那数智化的监管装备和应用场景则展现了建德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硬实力。
2024年以来,建德市以生态警务建设为契机,着力加强监管数字化变革。在传统“步巡+车巡”基础上,研发水域人、船行为研判模型,整合接入275路视频监控。同时,利用无人机、水下水上机器人等新型装备科学布点巡航,打造空地水联勤新模式。目前,建德共有22个无人机机库,共42架无人机服务生态警务。
除了数智化的技术装备加持外,建德市还从长远考虑,强化数智化的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为常态化监管保驾护航。自主研发“宜居卫士”生态共治一件事集成场景应用,引入林区、矿区等基础数据,采集卫星遥感、可见光监测等感知数据15万余条,覆盖山水林田湖草各类生态要素,开发“碧水寻踪、青山探秘、高空鹰眼、卫星天眼”四大场景,搭建“非法采矿、非法狩猎”等15种预警预测模型。
深耕宣教,构建生物多样性全民共治新格局
生物多样性保护除了政府推动外,更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为此,建德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通过整合司法、行政、学校和社会多方资源,推进生物多样性体验地、生态警务宣教馆、联勤工作站、生态学堂、生态直播间等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教的主窗口。
例如,在千年古镇梅城打造浙江省首个水域生态派出所,外设生态学堂,内设生态展览馆,展出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白鹤等珍稀鸟类标本,全面展示建德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此外,依托现有的各类生物多样性宣教基地,建德市公安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分局还持续举办暑期少年警校暨“生态警务夏令营”活动,由生态警长、生态义警带领“警宝们”参观“绿影仙谷”体验地,讲解建德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工作情况,让青少年参与到巡山护林等生态警务实践活动中,深度体验生态警长守护青山、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工作场景。
作者单位:琚志华、许佳、方任祥,浙江省杭州市生态环境局建德分局;牟雪洁、文一惠,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