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上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山口保护区管理中心)持续推进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各项工作取得进展。
据介绍,山口保护区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截至6月,保护区共监测记录到真红树10种,半红树7种。鸟类记录达258种,游泳动物记录166种。此外,还监测到大型底栖动物424种,其中国内首次发现数量最多的(超4000只)白边侧足海天牛。
今年以来,山口保护区管理中心修订量化考核办法,组织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护、远程视频巡查,实现“海陆空”立体巡护管护。组织开展联合执法17次,通过渔政平台举报违法线索4次。开展野生动物救助行动,持续推进非法养殖设施清理。
同时,山口保护区管理中心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与综合能力建设。实施互花米草治理660余亩、海岸垃圾清理6.73公里,并开展基层站点辅助设施维护等工作。
保护区采用“线上+线下”融合宣传模式,山口保护区管理中心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科普课堂,研学活动等科普宣传活动,覆盖群众、学生超1.4万人(次),累计接待及科普惠及游客人数超6万人(次)。此外,保护区成功举办了2025年国际红树林中心培训现场教学活动,为国际交流搭建平台。
为持续推进社区协调工作,山口保护区联合多部门以及周边村委建立起常态化协作网络,同时,派遣乡村振兴工作人员到周边村庄驻村协助发展特色产业,优先聘用保护区周边群众作为保护区专职护林员,聘用保护区辖区内群众参与红树林造林等项目,增加周边群众劳务收入约500万元。 王彤 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