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常海
在长江边的金鳌山,看尽千帆船。在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石盘村村民杨志芬家,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她家前的院坝打卡,在这里远眺长江。斑驳而干净的墙面,爬满翠绿的藤蔓——这些曾被村民认为是“破院子”的地方,如今成了受追捧的“网红打卡点”,“ins风”“中古风”频频刷爆朋友圈。
石盘村的改变正是重庆推进“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建设”、打造美丽城市的生动缩影。
以“土”为贵:
庭院经济激活乡村动能
石盘村的走红密码,藏在一个“土”字里:村头的咖啡馆,便宜又实惠的“老荫茶”替代了现磨咖啡,是火热重庆最独特的消暑饮品;村口的小面馆,朴素的搪瓷碗装上“麻辣小面”,一口下去,滋滋冒汗,足以抵过大餐;金鳌山层层叠叠的梯田,成为“亲子农耕体验区”,老人小孩都能玩得开心;更开心的还是在石盘村开小卖部的老周,“老冰棍”清爽又消暑,直接卖脱销……
闲置的农房、废弃的物件、遗忘的手艺,在城乡要素流动中被重新赋予价值,村民们用最朴素的生活智慧,回应着城市对“诗和远方”的向往。这种“庭院经济”的蓬勃发展,恰是重庆市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的鲜活实践。
“土”不仅仅体现在生活回归本真,更体现在淳朴的民风中。石盘村注重乡风民俗治理,村支部通过召开全村大会订下了不少“村规民约”,还设置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议事协商“三会”机制,将全村大小公共事务等问题摆到桌面上,由村民组成的“三会”成员来进行协调,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就在两年前,村里还形成了一条新规矩——共同保护蓝天。
“如果还烟熏火燎的,游客捂着鼻子就走了。”石盘村村支书李波告诉记者,近年来,石盘村依托文化与自然资源丰厚的滨江风光,成为大渡口区乡村生态振兴主战场,不少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像露天焚烧这样的情况,在“共同保护蓝天”的规矩下得到了改善,如今,呛人的味道越来越少,来拍照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
示范引领:
从“老破旧”到“靓美新”的蝶变
大渡口区跳蹬镇的“自由原乡—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是重庆市近期公布的第三批“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之一,是美丽重庆建设的重要一环,而这样的示范点还有23个。
在潼南区双江镇仙鹅社区,蜿蜒的水泥路串联起白墙青瓦的院落,房前屋后绿意盎然。谁曾想到,这里一年前还是鸡鸭散养、水体黑臭、房屋失修、杂物乱堆的景象。
“满庭芳·书雁仙居”示范片通过79户农房改造、15盏庭院灯新装、600平方米微菜地整治,结合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实现了从“潦草”到“靓丽”的转身,并串联起双江古镇、杨尚昆旧居等区域,形成农文旅融合的连片发展格局。
巴南区南泉街道自由村的“南泉新驿”示范片,则成为城郊融合的典范。46户农房整治提升、休闲空间改造、乡村停车场建设等工程,让这里成为南温泉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既是景区“后花园”,又成为村民安居乐业的和美家园。
北碚区金刀峡镇小塘村的“侠隐金刀”示范片,聚焦52户农房提升和基础设施完善,凭借“金刀峡”避暑功能成为主城都市区的“清凉驿站”,正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的转化。
截至目前,重庆市第三批23个“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已基本完工。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项目紧扣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要求,通过微改造、精提升,让乡村既保留乡愁记忆,又具备现代生活功能,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
多元包容:
尊重生活和自然本真
在金鳌山蜿蜒的田埂上,穿汉服的姑娘与扛锄头的村民擦肩而过;仙鹅社区的院坝里,城里游客与村民共话家常;自由村的花丛中,摄影爱好者定格着城乡交融的瞬间。
如今,重庆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正同步推进多项工作: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创新城市,让乡村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试验场;打造绿色低碳城市,守护乡村的生态底色;构筑韧性城市,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培育文明城市,让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熠熠生光;发展智慧城市,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夏日的傍晚,金鳌山上成为摄影爱好者拍摄夕阳的好去处。村民想在田坝上安装欧式栏杆,却被大家给挡了回去:“别整那些‘洋玩意儿’了,没这竹篱笆墙我们还不来呢。”
这句朴实的话语,似乎也说出了“美丽重庆”建设的初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真正的美丽都源于对生活和自然本真的尊重,对多元价值的包容,对协同发展的践行。
金鳌梯田。重庆市大渡口区生态环境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