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抗抗
汛期是生态环境风险集中暴发期,作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要在冲锋在前排查隐患、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同时,保障自身安全、提升响应效率。
预警预判先行
一是密切联动气象、水利、应急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时掌握雨情、水情、地质灾害预警,重点关注辖区内低洼易涝企业、尾矿库、危废贮存点、饮用水水源地、历史污染区域。利用GIS地图标注风险点,形成“防汛风险一张图”。
二是实施体检式排查。在汛期来临前,组织对涉水企业、垃圾填埋场、涉危废单位开展专项“体检”。重点检查污染治理设施防淹防渗能力、应急池容量及排空状态、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建立问题清单,限期整改,闭环管理。
三是预案演练“真刀真枪”。修订完善部门防汛应急响应预案,明确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响应流程、人员分工、物资调配。联合重点企业、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检验预案有效性,磨合协同机制。
科技赋能增效
一是“天眼”巡航。优先使用无人机(防水型)进行大范围快速巡查,高效识别河道非法排污口、企业厂区积水及泄漏点等异常情况,规避涉水徒步风险。
二是“快检+在线”双管齐下。在安全点位快速筛查水质、特征污染物浓度,初步判断污染性质和范围。同时,紧盯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数据,发现异常流量或浓度突变,立即启动核查。
三是使用移动执法终端进行“云端”联动。利用移动执法终端,现场快速录入检查情况、拍摄取证、调阅企业环评及历史数据。通过执法APP或工作群,实现与指挥中心、监测站、应急队伍的信息实时共享与指令快速下达。
保障安全为基
一是加强个人防护。穿着救生衣、高帮防水防滑胶鞋,戴防水手套。配备强光手电、高频对讲机。随身携带应急哨、便携式急救包。
二是牢记“避险清单”。绝不在行洪河道、易滑坡山体、危桥、高压线塔下、积水深度不明区域冒险作业。绝不单人涉水进入厂区或污染现场。遇雷暴天气立即寻找安全室内避雷。车辆停放于地势高处,远离易涝点。
三是坚持风险评估原则。进入风险区域前,注意查天气水情预警、查现场环境风险、查通讯装备电量信号,确保安全条件允许、防护装备到位、同伴协同支援方可行动。同时,明确撤离信号和路线。
高效开展处置
一是突出“快、准、稳”锁定源头。接到污染报告或发现异常后,迅速结合地图、无人机影像、在线数据锁定最可能的污染源区域。优先排查上游、雨水管网排放口、企业事故应急池及围堰状态。
二是注意规范采样。使用清洁的专用采样容器,采取防雨、防污染措施。
三是实施“双线”固证。执法记录仪全程录像,拍摄全景、近景、特征污染物细节照片。及时固定、拷贝企业DCS系统、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等电子数据,防止证据灭失。
作者单位:商丘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