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产业经济

工艺革新、资源利用、产业补链、历史清账、制度兜底

宜丰破解锂冶炼剩余物消纳难题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5日 第008版)

  本报通讯员 黄纯轮 万林峰 记者 张林霞 宜春报道 “过去产生的锂冶炼剩余物总要担心铊、铍等重金属超标,现在我们进行了技术革新,锂冶炼剩余物中的各类指标均低于危险废物红线标准。”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的江西永兴特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环部长徐福民指着最新检测报告说。

  据宜丰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全县7家产生锂冶炼剩余物的企业中,除一家长期停产外,其余6家已全部完成生产工艺的技术升级,有效削减了锂冶炼剩余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经第三方鉴定,工艺升级后产生的锂冶炼剩余物全部为非危险废物。

  宜丰县,一座因锂而兴的赣西小城,曾被数以百万吨计的锂冶炼剩余物所困扰。当地通过工艺革新、资源利用、产业补链、历史清账、制度兜底“五记重拳”,让曾经的“烫手山芋”摇身变为“城市矿产”。

  在离宜丰县工业园车程15分钟的地方,建有一座占地超过500亩的锂冶炼剩余物消纳场。在这里,全封闭膜结构、雨污分流沟、渗滤液收集池、污水处理站等一应俱全。据介绍,这个消纳场设计库容为850万吨。

  近年来,宜丰县各企业积极拓宽锂冶炼剩余物应用渠道。目前,水泥熟料生产、机制砖制造、路基建设等领域都可消纳锂冶炼剩余物。

  “我们与中南大学密切合作,拥有国内领先的锂冶炼剩余物处置技术,现通过招商引资落地宜丰县,将对当地的锂冶炼剩余物开展资源化利用。”江西三益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负责人夏鹏指着正在建设的厂房说。

  宜丰县通过产业链招商,已引进三益再生、绿蓝创新等5家综合利用企业,逐步形成“产生—利用”的闭环,力求将锂资源“吃干榨净”。

  针对技术升级前遗留的锂冶炼剩余物,宜丰县启动了“回炉计划”。一辆辆密封运输车将技术升级前产生的锂冶炼剩余物运回生产线,通过水洗工艺减少了里面的有害成分。

  “经第三方鉴定,水洗后的锂冶炼剩余物均为非危险废物,相当于给历史旧账销号。”分管土壤环境和固废化学品管理工作的宜丰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四级主任科员罗淑荣介绍说。

  为防止“前端减量、后端失控”,宜丰生态环境局督促各企业建立了锂冶炼剩余物“产生、贮存、处置利用”全流程台账,并委托专业的监测机构每月开展一次“飞行检测”,倒逼各企业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开展生产,确保锂冶炼剩余物成分的稳定性。

  从“堆场围城”到“点渣成金”,宜丰县突破壁垒,从源头到市场为锂冶炼剩余物找到了一条出路,用自己的方式为“无废城市”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