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产业经济

稳预期政策持续发力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政策“组合拳”推动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2025年08月05日 第008版)

  ◆本报记者刘良伟

  “光伏应用端上半年新增装机容量超过200GW,同比增长107%,创历史新高。”在光伏行业2025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介绍道,2025年,中国光伏装机规模预期将上调,国内主要支撑因素将起到重要作用。

  尽管目前,我国光伏行业正在经历“去产能、调结构”的阵痛期,但有业内专家认为,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仍将保持增长。

  光伏发电需求占比提升

  就上半年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光伏行业发展不乏亮点。

  据王勃华介绍,首先,我国光伏项目基础扎实,已备案项目并网条件完善,装机增长确定性较强;其次,大基地项目稳健,风光大基地等国家级项目受政策波动影响较小;再次,市场化交易成熟省份装机需求稳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等已全电量参与市场化交易的地区受政策影响较小。

  就全球市场而言,光伏发电需求占比提升。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全球电力需求在2025年—2027年期间预计将以年均3.9%的速度增长,2025年—2027年可再生能源将满足全球95%的电力新增需求。

  此外,光伏渗透率持续提高。2024年,全球平均光伏发电渗透率达6.57%。中国增速显著,2024年渗透率突破9%,未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还有一个亮点表现在光伏组件在新兴市场的出口量呈稳定增长态势。王勃华介绍,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快速增长。不过,因基数较小,对全球装机总量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此外,在国际竞争方面,王勃华分析,海外市场的本土化浪潮会冲击我国企业出海。美国本土组件产能已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印度在加速构建自主光伏产业链,组件名义产能已突破100GW,政策倾斜下,可能对外来产品带来冲击。

  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近期,多地加速落地分布式光伏管理细则,为行业发展增强了确定性。截至今年7月初,全国已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了本地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正式版或征求意见稿。其中,8地正式实施,9地公开征求意见。

  值得注意的是,海南省、山东省等地明确要求,一般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自发自用比率不于50%。

  业内专家指出,这一规定旨在防止企业“只卖电、不自用”的投机行为,避免企业为赚补贴或电费差价,盲目建电站却不真正消纳绿电。这一规定也有助于缓解电网消纳压力。如果所有绿电都上网,电网可能吃不消。

  而在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等经济发达地区,政策则未设自用电比例门槛。专家分析,这些地区工商业用电需求旺盛,光伏电力消纳有保障,政策宽松有助于稳定企业投资光伏行业的信心,不用担心“自用电不够50%”而被卡。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也对光伏行业稳预期起到重要作用,明确要求各地今年年底前出台实施方案,有了清晰的时间表。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在电解铝行业基础上,增设了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

  王勃华表示,这将推动高耗能行业持续提升绿电消费比例,为光伏行业发展提供长期支撑。

  在拓展应用场景方面,王勃华认为,绿电直连政策成为重要抓手。这一模式通过就近消纳绿电,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已在高耗能行业、数据中心等领域率先推广。

  更值得关注的是,光伏治沙进入国家战略实施阶段。《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新增2.53亿千瓦的光伏装机目标,将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有机结合。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规划不仅拓展了光伏应用场景,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目前,稳预期政策持续发力,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专业人士认为,政策“组合拳”既着眼当前行业痛点,又布局长远发展路径,有望推动光伏行业走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