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冬梅
通讯员迟昊阳 胡子祺
近日,辽宁省大连市长海生态环境分局与企业携手,在小长山岛东南部海域成功探索出废旧渔船无害化处理新路径,创新性地将废旧渔船转化为人工鱼礁,不仅解决了废旧渔船处理的难题,降低了海洋污染风险,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飞跃,为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33艘废旧渔船成为海岛难题
长海县作为渔业养殖产业发达的海岛县,渔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随着渔业的发展,废旧渔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历年积攒下来的废旧渔船数量有33艘。如何安全处置这些废旧渔船,是长海县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
“过去报废的渔船按照《海洋捕捞渔船拆解操作规程》(农办渔〔2021〕13 号)要求,严格环保无害化处置后,经主管部门验收通过,钢制船体结构通常直接按照废品回收处理。虽然未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但却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也为船主增加了运营成本。”长海县渔业从业者赵树鹏回忆道。
由于废旧渔船在拆解过程中会产生诸如石棉、铅等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废弃金属、塑料等固体废弃物,若处理不当,随意堆放或焚烧,会对水环境、空气和土壤等造成严重污染。此外,“三无”渔船、僵尸船和养殖淘汰船等废船,还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极易引发海上碰撞事故,威胁过往船只和人员的安全。
经环保拆解后做成沉船鱼礁
面对渔业生产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长海生态环境分局积极行动,探寻破局之法。
“我们积极与企业共同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全面分析废旧渔船处理典型案例,并结合渔业为长海县支柱产业这一实际情况,坚持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的原则,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水养殖增产增殖为目标,最终决定引导企业将废弃物转化为促进海洋生态平衡的关键资源——人工鱼礁。”长海生态环境分局洪紫芸告诉记者。
在长海生态环境分局的指导下,大连长盈海洋牧场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用于建设小长山岛东南部海域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精心布局投放2.71万立方米的人工鱼礁,包括石料礁与沉船鱼礁两大类,兼具养护渔业资源与休闲渔业的功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指导企业严格按照报废渔船要求,由专业人员清舱清洁后,再通过机械驳出和手工驳出两种方式将残油、舱底剩余油脚、油泥以及油污水驳入专业接收容器,并转交资质单位运输至危废处理合作单位处理。”洪紫芸介绍道,随后,再去除电瓶、船体结构中金属构件和残留漆面等部分,有效避免渔船礁体投放海底后可能溶出的油污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我们拆解报废渔船时,每一道程序都会严格把关,在确保完成全面的环保无害化处理后,会保留钢制船体结构作为沉船鱼礁投放入海。”大连谊和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渔船拆解技术人员张伟说。
目前,长海县已成功将33艘废旧渔船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些曾经的“海上负担”如今已成为海底人工鱼礁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生物有了新的栖息场所
据长海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这个项目的人工鱼礁投放已完成50% ,为海洋生物提供了生长、栖息、索饵及产卵场所,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环境,提高了海域生物多样性,成功吸引了包括大泷六线鱼、日本蟳、刺参等在内的多种珍贵海洋生物在此栖息繁衍。
据介绍,这个项目预计在3月完成,届时,相关部门将定期对礁区进行巡视检查,利用潜水员下水和侧扫声呐系统对海洋牧场投礁建设区域进行海底勘测,检查礁体稳定性,确保鱼礁功能正常发挥。“此举不仅显著改善了海域生态环境,更实现了对海洋渔业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全面优化。”这位工作人员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