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版 攻坚

“渭河现在美得很”

临潼渭河段生态修复给百姓带来福祉

《中国环境报》(2025年02月19日 第005版)

  ◆本报记者王双瑾

  通讯员王三合

  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雨金街道任陈村的渭河畅心湾,不少群众在附近的绿道上悠闲散步。“渭河现在美得很。”对于土生土长的任陈村村民任卫权来说,每天在渭河河堤路跑步,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之一。

  任卫权说:“过去渭河生态环境不好,如今生态好了,渭河治理见了成效,两岸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

  临潼区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也是美不胜收。骊山南屏而立,渭水穿境东流,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0% ,生态环境优美。渭河临潼段全长为40.8公里,平均宽度为两公里,为流经西安市各区县的最长段。近年来,临潼区启动境内渭河段区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作,陆续实施了堤防除险、河道疏浚、滩地整理、生态修复、景观打造、文化传承等系列工程,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

  如今,渭河临潼段不仅成为候鸟的“天堂”,也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新亮点。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观赏候鸟的同时,也亲身感受生态保护带来的美好变化。

  为深化生态环境治理,让绿水青山成色更足,临潼区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骊山浅丘区水源涵养,实施造林绿化、生态修复1.42万亩。以建立完善网格管理、智慧监控、联动巡护等工作机制为抓手,常态长效推进秦岭“五乱”整治。强化渭河、石川河等重点河流排污口溯源监测,实施三里河全流域系统治理,启动沙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规范运行污水处理设施。

  生态含绿就是发展含金。如今,临潼区筑牢“文旅立区、文旅兴区”理念,聚力文旅融合“首位产业”发展,在渭河以北,开展粮食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在渭河沿岸,发展现代设施蔬菜种植、生态渔业、番茄制种等产业,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在骊山及重点景区周边,深入挖掘生态和人文价值,发展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蓝天、绿水、青山已成为临潼高质量发展最为鲜亮厚重的底色,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优势已转变为临潼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新临潼、新形象、新体验成色更足,亮色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