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庆安
当我翻开环保工作者黄亮斌的长篇纪实文学《湘江向北》,一条以江河为经,以事件为纬,以时间为梭编织出的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态画卷,带着无数环保工作者的心血与梦想,像浩浩的湘江向我奔涌而来,赏心悦目,生动感人。正如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原司长、新闻发言人刘友宾所评价的:“《湘江向北》以详实的史料讲述百年湘江的生态变迁,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湘江环境治理的沧桑巨变,承载着对人与河流关系的深沉思考,具有厚重的历史感。”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读《湘江向北》。第一次接触此书是2022年9月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成立之时,我还写了一首七律:踏遍千程不问辛,夜阑犹溯楚江滨。一川故事堪追忆,百载沧桑细剖陈。善政长谋生态绿,文星劲笔墨华新。开编如饮甘泉水,润得心田四季春。
今年重读此书,更有一番新的感知、感悟与感动。
一是湘江是一面映照生态变迁的千秋镜。湘江,年均径流量在长江各支流中名列第二,河长近千公里,流域总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占湖南国土面积四成左右,这条流淌着湖湘文明血脉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岁月中奔涌、激荡、沉淀、升华。在黄亮斌的笔下,湘江不再是一条简单的河流,而是一个饱经沧桑、充满活力的生命体。他以深厚的专业根底和独特的文学视野,通过对湘江自然风貌的描绘,尤其对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意义、人文价值以及环保事业发展历程的深度挖掘,从最初的工业污染,湘江水质恶化,生态失衡,人体健康,到后来的“一号重点工程”的全面启动,作者以亲历者的身份,详细地记录下湘江水质的每一次变化,记录下沿岸生态的每一次颤动,记录下这条河流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每一次喘息,记录下全流域人民在湘江治污还清过程中的艰辛、坚守、挫折、担当与成功。
二是忠诚是一条环保工作者的生命线。《湘江向北》不是一部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回忆录,而是一部全体湘江流域人民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交响曲。黄亮斌以其对这个领域的熟悉,透过专业视角,展现了漫长的护江治污征程中环保工作者的执着坚守。为了准确掌握湘江水质的变化,他们长期奔波在湘江两岸,深入污染治理一线;他们不顾炎暑风霜,深入各个监测点位,采集水样,分析数据,出具精准的环境质量报告;他们面对复杂的污染源,会同各方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更高效、更环保、更科学的治理技术,从源头寻找破解问题的办法。我们也会从书中看到,很多环保人没有白天黑夜,每每遇到环境污染应急事件,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进行组织处置。多少个节假日,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与星星为伴,与寒暑为伍,在一线摸爬滚打。在推动企业整改时,他们遭遇过误解、面对过阻力,甚至冒着危险,也经受过诱惑,但从未有过一丝退缩和畏惧。就是这种长期不懈、久久为功的坚守,让湘江重焕生机,为子孙后代守住了一江碧水。
三是使命奏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交响曲。通过奋笔书写,黄亮斌向我们展示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长远性: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如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如何建立健全长效的环保机制?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湘江的未来,也关乎中国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黄亮斌的讲述,我们看到了“母亲河”的希望。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全民参与;从简单的污染治理,到系统的生态修复;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从生态之痛,到生态之美,中国生态环保事业正逐渐走向深入,生态文明理念正蔚然成风。《湘江向北》正是这一进程的生动写照。
生态文明建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一代又一代江河的子民接续奋斗。如今,湘江水质不断改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千里湘江重回水清岸绿,河畅景美,这是无数湖湘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文明在渡尽劫波后的一次毅然前行。
这部作品还启迪我们,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信仰,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未来的承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生态环保人,用他们的忠诚、坚守与执着,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创造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也希望更多人像黄亮斌一样,拿起手中的笔,写出像《湘江向北》一样值得一读再读的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
易庆安,中华诗词学会当代诗词曲赋联精品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作家协会生态文学分会副主席,湖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兼法人代表。
《湘江向北》
作者:黄亮斌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