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境界-文化

寻味非遗里的生态密码

——南京首个非遗版春节“非同一般”

《中国环境报》(2025年02月19日 第008版)

  ◆杨柳 张健

 从里到外不用一片塑料,千百年来,一盏盏“金陵花灯”映照着浓浓年味;蚕丝细如发丝,双手轻碾间,一朵朵“绒花”绽放出精致浪漫;碟儿敲起、板子打起,一首首南京白局唱出悠悠古韵……

  乙巳蛇年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全国非遗活动遍地开花。拥有194项非遗项目的南京,也在“非遗年味”这条赛道上主动“上分”,让属于中国的独特浪漫变得具象化。

  值得关注的是,当中华传统文化魅力惊艳世人的同时,南京生态环境部门推出“年味金陵”特别策划,积极挖掘彩灯、绒花、剪纸等非遗文化艺术中的生态密码,通过“非遗+生态”的生动展现,让生态环保理念在多彩文化里流动与生长。竹条劈成“发丝”秦淮彩灯传承千年原生态工艺

  “一夜鱼龙舞,花市灯如昼。”刚刚过去的元宵佳节,美轮美奂的秦淮灯会,让南京夫子庙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点。

  每年正月,秦淮河水中倒映出最璀璨的风景莫过于秦淮灯彩,也被称为“金陵灯彩”或“南京灯彩”,是南京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秦淮灯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吴时期,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纸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了木工、彩绘、雕饰、泥塑、编结等多种工艺手段。

  灯彩之美,美在千姿百态,精雕细琢彰显匠心。顾业亮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淮灯会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的工作室里,看到最多的便是各式各样竹条扎制出的造型,莲叶、银杏、金鱼等,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传统文化的立体形象,百看不厌。

  “秦淮灯彩最核心的是手艺,涵盖10种技艺:劈、扎、糊、裱、拓、书、剪、画、刻、染,没有一项有现代的工业痕迹。”顾业亮说。说话间,他选出一根纤维度高的竹条,用刀从中劈开,手中的竹子听话般地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又经过刨子等工具的加工,很快变成细细圆润的竹篾子。

  “我们根据需要来劈出相应粗细的竹篾,最细的可以像头发丝一般细。”用竹篾扎制彩灯,连接处如何固定?答案是:既不用胶水也不用钢丝,而是用线和纸捻。

  顾业亮随手抽出一张薄薄的白色纸条,食指和拇指轻搓,一条粗细均匀的纸捻就出现了。“这些骨架、纸张都能重复使用,这就是我们保护、传承的核心技艺,和1700多年前没有区别,这也是这项传统技艺中蕴含的生态文化理念。”顾业亮说:“既要传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也要加入新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秦淮灯彩的水平。”

  历经千年的秦淮文化名片,除了坚守原生态的技艺,也在拥抱时代中发展。在顾业亮的手机中,一段视频让他津津乐道,他扎制的“蛇盘兔,辈辈富”造型彩灯在AI加持下“舞了起来”,在传承与守护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点绒”代替“点翠”

  南京绒花将植物多样美带上时装周

  在南京民俗博物馆内,赵树宪老师小小的工作室在纷至沓来的游客面前,显得有些拥挤。人们无不被墙上的上百种植物花卉胸针首饰震撼——它们不仅汲取了传统植物的身姿色泽,颜色形态还更加鲜艳、优美。鸢尾、紫藤、凌霄花……这就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绒花的美妙所在。

  赵树宪是南京绒花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绒花制作50多年。“绒花以蚕丝为主要原材料,完全手工制作,没有任何一道工序可以用机器取代。相传于唐代被用作皇室贡品,而且还谐音‘荣华’,有吉祥、富贵之意。”

  绒花过去做的都是传统头饰,在重操旧业恢复绒花的时候,赵树宪将它们做成了各种各样的植物花卉。花卉造型的开创,使得绒花走上了一条新生的道路。“我觉得绒花本来应该是花,所以就恢复它的本名,花卉植物千姿百态,绒花特别适合表现植物。”赵树宪说道。

  随着绒花知名度的提升,2024年某国际品牌的设计就和非遗绒花进行了合作,将花卉植物的造型带到了巴黎时装周上,既展现了传统工艺,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传统花卉植物的多样之美。

  除了展现生态之美的“高光时刻”,赵树宪也在用创新理念兼容并蓄。在展示柜里,仿点翠的工艺品也有着不小的名气,赵树宪叫它“点绒”。

  “我们都知道点翠也是一种世界级非遗,它是自汉代发展来的金属工艺与羽毛工艺,羽毛用的是翠鸟羽毛,现在加强对翠鸟的保护,用绒花的工艺来做,既有质感也有光泽。”赵树宪制作的“点绒”很好地解决了工艺选材的问题,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结合起来,非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如今,赵树宪的团队有20多位年轻人。在他们的手中,传统技艺与现代文明相生相融,在美好的寓意中“守望”未来。

  借方言让环保“喜闻乐见”

  一曲南京白局唱响生态文明理念

  老一辈在守护,新一辈在传承,如何让非遗进一步“传得开、唱得响”?在这道时代新课题面前,南京展开积极探索。

  二胡一把、碟琴一对、鼓板一副,四仙方桌桌围上“南京白局”四个大字格外醒目。作为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地方性古老曲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白局,以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的地道方言,传唱着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何借助非遗文化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早在2021年,南京生态环境部门就尝试将生态环境宣传与地方传统艺术相嫁接,以南京白局为载体,借助音律和老百姓所熟悉的本地方言,通过改编唱词,让环境保护更亲民、更接地气,进一步助推生态文明理念落地生根。

  “环境责任应践行,‘公民十条’记在心”“大国小家要发展,绿色节能讲低碳”……很快,一首首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南京白局选段创作完成,浅显易懂的唱词配以活泼明快的旋律,一经发布,便得到了网民的关注和点赞,有网友留言称“用地方说唱艺术普及环保知识,令人耳目一新”。

  “在金陵韵味中添加生态元素,南京白局的创新做法,不仅赋予传统曲艺新的内涵,更让生态文明理念以贴近群众的姿态走进生活,让非遗文化和生态文化在更广泛的受众层面得到融合和推广。”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以艺术形式为载体,为南京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拓展了思路。南京利用寓教于乐的动漫形式讲述生态环保故事,让南京生态环境卡通人物“风车娃”成为受中小学生喜爱的“生态环境小网红”;出版《南京本土生物多样性科普丛书》《自然物语》等一系列科普读物,揭秘南京本土明星生物物种的生存奥秘;推出5条生态文化精品体验路线和4条生态骑行路线,邀市民和游客与自然拥抱,近距离感受南京的生态之美……近年来,一批有设计、有品位、接地气的生态文化宣传,成为南京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吸睛密码”。

  如今,除了花灯、绒花、白局,在南京,运用天然植物染料的云锦、将碎布料二次利用的刺绣,以及“一笔成画”展现自然之美的剪纸,许许多多极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非遗瑰宝正从历史中走来,带着现代生态文明色彩,交织出一幅五光十色的魅力南京新图景。

  恰如网友所言,南京,是一座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在这里,无论是历史文化、非遗民俗,亦或是生态之美,只要用心发掘,都能找到最精彩的。

  

  

  

  

  南京夫子庙老门东秦淮花灯展 网友南京印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