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一直以来,绵阳市实行严格环境准入机制,通过不断优化更新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地应用。制定《绵阳市生态环境系统环评审批服务工作规则》等,持续优化环评审批程序,2024年,绵阳市高效审批建设项目环评326个。建立排污许可县级初审、市级联审制度,核发、变更排污许可证368张。
此外,绵阳市还将与民生保障密切相关、环境信用良好的177家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免予行政处罚61件。结合行政管理实际,积极探索对裁量幅度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将“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下浮额度设定4个梯度,从而实现精准、规范裁量,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
近年来,绵阳市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严控新增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坚决防止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危险废物集散地与处置地。深入开展“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坚持将污染物总量来源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把“准入关”,严控“两高一低”行业新增产能、盲目发展,为绵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更多空间、增加环境容量。同时,加大项目包装申报力度,提升项目服务支撑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水平,全年累计包装申报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12个,对上争取资金2.66亿元、同比增长33.7%。推进攀钢集团江油长城特殊钢超低排放改造(二期)等32个项目开工建设,有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生态美市,推动幸福城市建设
2022年,绵阳提出“生态美市”战略,与科技立市、产业强市、开放活市、人才兴市共同构成了“五市战略”。这既体现了绵阳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定承诺,也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作为科技城,绵阳肩负着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生态之城、科技之城,成为绵阳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年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集中体现了绵阳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与魄力。
绵阳市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指出,将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有效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加强绿色低碳转型。
其中,在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绵阳市的成效也尤为突出。2024年,绵阳市有序推进涪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修订实施《涪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与广元市、遂宁市、南充市、广安市等10个市(州)签订第二轮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进一步扩大资金总额度。
在执法监管方面,2024年,绵阳市下达环境行政处罚决定93件,处罚金额815.58万元。完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双向衔接制度,会同市公安局建立联合会商制度,对于重难点案件实行信息共享,在侦查重点线索时由公安机关提前介入,2024年公安机关立案调查11件,部省共发布绵阳市典型案例3个。
2025年对于绵阳的生态环境保护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绵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开强向记者表示,绵阳市将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制定《美丽绵阳建设2025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目标,突出重点任务,扎实推进美丽绵阳建设部署落地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提升改善攻坚,统筹落实“三水共治”,深入推动土壤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服务高质量发展,强化生态环境政策措施对促进产业升级的正向拉动作用,主动参与、提前介入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总量来源、环境容量不足等落地制约问题。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强化环境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切实夯实环境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