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版 境界-文化

古樟林:时光里的翠绿史诗

《中国环境报》(2025年02月26日 第008版)

  ◆曾雪敏

  一

  在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乌江两岸,寻得一棵树龄过百的古樟树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这里有一片国内规模最大、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中国第一古樟林”的樟树林。古樟林绵延数公里,数量过万,500年以上的古树就占了三分之一,当地还给每棵树都制作了铭牌,上面标注着树木年龄。漫步其中,可闻到清新淡雅的樟树芳香扑面而来,听到清脆悦耳的虫鸣鸟叫不绝于耳。

  樟树,即平日人们常说的香樟,广泛栽种于江南地区。南方温润的气候,为这种偏好温湿环境的树木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它们能轻松长至数十米高,成为树龄上百年的参天古木。枝茂叶密,冠大荫浓,树姿雄伟,又能吸烟滞尘、涵养水源、美化环境,使得樟树成为城市绿化的优良树种。樟树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虫,所以几乎不需要喷洒农药。樟树的花很小,呈密密麻麻的淡黄色。樟树还能结果,成熟的果实是紫黑色的,秋风一吹便哗哗地往下落,好似下起一阵果雨。

  自古以来,樟树就与江西有着深厚的渊源。樟树,是江西省的省树,也是诸多地级市的市树。初唐才子王勃途经南昌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使得“豫章”耳熟能详。“豫章”之名,源于樟树,相传汉高帝初年,因当时城中有不少繁茂的樟树,又因秦汉时“樟”“章”通用,故设立豫章郡,“豫章”便自然带上了树木繁盛之意。时至今日,在江西仍有“无村不樟,无樟不村”的说法。

  在抚州,樟树更是遍地可见。樟树是抚州的标志和独到风景。作为赣江支流的乌江,见证了古樟林的别样风采。古樟林接受着乌江水的无私滋润,给岸畔的千年古邑水南村增添了一抹绿意生机。

  二

  在这片古老的樟林中漫步,仿佛踏进了时空的隧道,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古樟林总面积达100多亩,相当于10多个足球场大小,最老的樟树,已傲然挺立逾千年,超过800岁也有千余棵,它们共同织就了一片广袤无垠的绿色天幕。

  古往今来,一代代文人骚客为牛田的古樟林创作出许多动人的故事,赋予了它传奇的色彩。

  林中有棵“三仙樟”,传说有三位得道仙人为了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将仙剑化作北岭的“铁镦”山,如铁锚般稳住水南村的“排形”地势。多少年来,无论洪水如何肆虐,“三仙樟”都如同磐石,屹立不倒,将洪水一分为二,使得这片土地世代享有平安与祥和,有“铁镦吊排,水涨排高,三仙镇洲,水南万年”的美谈。

  南宋时期,民族英雄文天祥曾路经此地,一眼瞥见一棵形似马鞍的樟树,即兴跃上,仿若将军跨马,长枪在手,豪迈地吟出:“山河辽阔朔风紧,青龙驰骋收北疆。”恰逢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经过,见文天祥英姿勃发,心生赞叹,边走边吟:“元蒙南侵已嚣张,宋庭自庸民心惶,后生英气透碧霄,他日保疆成帅将。”文天祥听到老者的话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后来,他果然成为抗元的中流砥柱,而这棵樟树也因此被乡民们命名为“马鞍樟”,以纪念这段佳话。

  三

  古樟之美,美在天人和谐。

  古樟林传承千年,躲过了自然灾害,也逃掉了人类的刀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奇迹的缔造者除了古樟顽强的生命力之外,与乡民世世代代的守望与呵护分不开。

  传说先民来到乌江两岸定居,所建立起的水南村因毗邻河岸而连年遭遇水患,为了保护村庄,村民们便在乌江两岸大量种植樟树,并制定村规严加保护。

  数百年来,水南村村民严守村规民约:不允许家禽、牲畜进入古樟林,禁止砍伐古樟林内的树木、捡拾枯枝。于是,香樟林内不见牲畜和家禽的身影,却有白鹭、百灵等百余种鸟类在枝头嬉戏。即便是自然倒下的樟木,也成了蕨类与青藤的家园,生命在这里得到了最纯粹的尊重与延续。

  村民们对古樟林的热爱与呵护,是任何文字都难以描绘的。丁隆,水南村的一位普通村民,用20年的光阴默默守护着这片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而当花甲之年的丁年祥接过这份重任时,他说:“保护古樟林,是我们水南村世世代代义不容辞的使命。”

  这份传承,如同古樟林中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生生不息。站在牛田古樟林的怀抱中,我不由感慨万千。水南村历经风雨,几度兴衰,而这片樟林,却始终如一地受到珍视,它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村民心中的风水宝地,承载着无数代人的记忆与希望。

  微风拂过,层层叠叠的绿叶犹如绿浪起伏,仿佛大自然在轻声低语,细细诉说着这片樟树林历经的沧桑巨变与生态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