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军
近年来,非现场执法在生态环境监管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近期,生态环境部开展的规范涉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也将其作为一项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加以推广。为此,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补齐非现场执法软硬件方面的短板,为高效实施非现场执法夯实基础。
相较传统执法模式,非现场执法具有诸多优势。当前基层生态环境执法力量普遍不足,非现场执法可以大幅提高监管覆盖面,使有限的执法资源发挥出更大的监管效能。同时,非现场执法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固定证据,有助于减少人为干预,能有效避免执法随意性问题。此外,非现场执法能实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还能通过数据分析预判环境风险,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然而,从基层实践来看,当前非现场执法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不少现实制约,如监测设备覆盖不足、数据系统支撑薄弱、执法人员能力欠缺等。要让非现场执法真正发挥效能,必须有针对性地补齐这些短板。
扩大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提升在线监测系统智慧化水平。在布设现代化在线监测、智慧感知、自动诊断与修复、高速网络等设备方面加力加速。在采购、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等环节,严控质量标准,压实验收责任,确保设备与技术达到标准。加快建成智慧信息收集、分析与监管联动系统。有条件的地方应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对收集的数据即时深度分析,以快速发现和甄别问题线索,并在线固定证据。鼓励多地联合制定统一的规划与计划,统一技术、设备参数等,从源头提高数据采集、收集与分析的一致性。
提升执法人员数智化执法能力。加强对执法人员运用信息化、智慧化非现场执法系统的专项培训,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定期组织非现场执法重点难点问题研讨交流,持续提升执法效能。
积极构建先进可靠的反作弊网络体系。近年来,个别企业通过干扰监测设备、篡改数据等方式逃避监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表明防作弊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要持续对在线监测系统进行升级迭代,切实加固信息安全“护城河”,为进一步深化非现场执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