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版 观点

积极构建中小企业低碳转型金融支持体系

《中国环境报》(2025年05月26日 第003版)

  ◆车昭益

  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是绿色低碳转型的生力军,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小企业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对资金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企业面临融资渠道窄、转型成本高等挑战,可以说,融资困境是制约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跨越这道“绿色鸿沟”,需要构建政府引导、金融创新、企业转型的协同生态圈。

  三重矛盾交织下的融资困局

  当前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三重矛盾。

  一是信用评估机制与绿色价值错配。在当前金融市场中,传统金融风控体系难以量化环境外部性价值,导致信用评估机制与绿色价值出现严重错配。比如,即便企业实施的碳减排项目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力推动了可持续发展,但金融机构在对其进行信用评估时,依旧采用传统制造业的标准,未能充分考量企业项目的绿色价值与环境效益,致使其融资成本提高,增加了企业运营负担,阻碍了绿色项目的进一步拓展。因此,亟待建立更科学合理的绿色信用评估体系,让金融资源能够精准匹配绿色产业的真实价值,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绿色金融领域政策工具箱与市场需求脱节。一方面,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服务资金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的大企业,针对中小企业的绿色金融产品开发较少,导致大量绿色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标准化产品虽便于批量推广,但难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化服务的匮乏使得绿色金融服务难以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此外,间接融资工具在绿色金融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直接融资渠道相对较少,制约了绿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只有优化绿色金融产品结构,丰富针对中小企业的定制化服务与直接融资渠道,才能有效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适配性,更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三是数据壁垒影响着融资可得性。银行机构普遍反映,中小企业环境数据与财务数据长期处于割裂状态,企业环境治理成效、节能减排等关键信息未能与财务数据有效整合,导致金融机构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难以形成全面、准确的判断。这使得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顾虑重重,不敢轻易放贷或投资,既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也影响了绿色产业的融资可得性。打破数据壁垒,建立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成为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绿色发展质效的当务之急。

  以三维协同体系赋能中小企业绿色转型

  为了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让绿色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绿色转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政策赋能。

  实施梯度化财税政策,比如对年减排量符合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对绿色技术专利质押融资减免一定比例的所得税,鼓励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扩大绿色生产规模。这种差异化精准施策的财税激励,既能降低企业绿色转型的前期成本,又能增强企业长期竞争力,形成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良性循环。

  设立区域性绿色风险补偿基金,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分担。绿色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时面临较高风险,通过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共担风险的方式,能够有效打消金融机构顾虑,提升其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

  二是坚持金融创新。

  创新产品,满足企业多元化融资需求。比如,“碳配额质押贷”以企业持有的碳配额作为质押物,将环境权益转化为融资工具,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绿电收益权信托”则以绿色电力未来收益权为基础,通过结构化设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能源项目建设,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整合企业绿色技术研发投入、环境治理成效等多维度数据,构建“绿色成长指数”,对企业绿色发展潜力进行动态评估,金融机构依据指数变化,灵活调整企业融资额度,形成“绿色表现越好、融资额度越高”的正向激励机制,助力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试点绿色技术专利证券化,将中小企业拥有的绿色技术专利预期收益进行结构化设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帮助企业实现专利资产变现,又能为投资者提供绿色金融投资产品,促进技术创新与资本深度融合。开发“环境修复保险+绿色信贷”组合产品,将环境修复过程中的风险转移给保险机构,同时为企业提供绿色信贷支持。保险机构根据环境修复项目风险状况设计保险产品,金融机构依据保险覆盖情况调整信贷额度,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机制,为环境修复项目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三是推动企业自主转型,构建“三步走”技术升级路径。

  短期,采用“绿色技改设备租赁”模式。对于资金有限的企业,短期内通过设备租赁方式引入绿色生产设备,可有效降低技改初期的资金投入压力。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快速提升节能减排效果,同时避免因设备闲置造成的资源浪费,助力企业以轻资产模式开启绿色转型之路。

  中期,参与“绿色技术共享平台”降低研发成本。绿色技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中小企业往往难以独立承担。依托“绿色技术共享平台”,企业可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同行业其他企业共享技术研发成果、专利信息和实验数据,通过合作研发、技术转让等方式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技术创新进程,提升企业绿色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长期,通过“技术期权融资”对接资本市场。随着企业绿色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具备一定市场潜力后,采用“技术期权融资”模式,将技术未来收益权以期权形式出售给战略投资者或风险投资机构,提前获取研发资金支持。这种模式既能帮助企业解决长期研发资金需求,又能借助资本市场力量推动技术产业化应用,实现企业绿色技术升级与资本增值的双赢,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