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版 综合新闻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淮北程阁村治理农村黑臭水体

《中国环境报》(2025年05月26日 第004版)

  ◆傅张丽

  走进安徽省淮北市程阁村,一条蜿蜒的生态沟渠格外引人注目。清水潺潺而过,岸边菖蒲摇曳,水中鱼儿游弋。

  程阁村面积仅0.3平方公里,是淮北市的一个普通村落,隶属于相山区渠沟镇张楼行政村。

  过去,当地曾因3处死水塘“闻名”乡里。生活污水直排、垃圾淤积,水体黑臭,让周边村民避之不及。

  “一到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跑。”村民周星辰回忆起过去直摇头。2023年以来,淮北市以程阁村为试点,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出“三级消解控源截污、活水循环生态净化”的治理模式,为皖北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蹚出一条新路。

  从黑臭坑到生态渠,“死水变活水”

  “治理的关键在于‘变死水为活水’。”施工方项目负责人陈娜娜指着沟渠介绍。工程团队利用村内原有沟渠和坑塘,将上游大庙沟的清水通过两台补水泵引入村内,构建“外部大循环+内部小循环”水系。在现场可以看到,水流从1号净化塘出发,经生态跌水堰层层增氧,再通过活水循环泵推动,最终在9号出口处形成清澈的Ⅲ类水。

  与此同时,建设立体生态净化系统,通过在岸边种植菖蒲、美人蕉等挺水植物,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污染物。水中扦插睡莲、荇菜,吸附悬浮物。沉水植物如金鱼藻释放氧气,为鱼虾提供栖息地。螺蚌贝类则化身“天然滤网”,每天滤食大量藻类和有机碎屑。

  “治理并非一帆风顺。”张楼村党总支书记刘跃东表示,施工初期,村民对清淤占地心存顾虑,村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通过召开村民小组长会、群众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治理方案。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带领群众投工投劳,清理沟渠池塘、整治违规养鱼坑塘等,最终凝聚起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治理合力。

  站在水塘旁边,淮北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永超说:“三分靠治,七分靠管。我们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择优筛选专业的企业参与黑臭水体治理,充分发挥企业在资金、技术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目前,程阁村内沟塘的地表水体水质主要指标已提升至Ⅲ类水标准。”

  清水流进来,机遇跟进来

  清水流进来,机遇跟进来。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民宿经济、休闲农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好多人更愿意回来投资、创业,已经建了7处民宿了。”刘跃东介绍,2023年,张楼行政村举办首届葵花节,300亩金色花海单日吸引游客超8万人(次),带火了葵花籽油加工、草编工艺品等产业。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是深入打好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事关乡村生态振兴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解决这一问题,淮北市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适合皖北农村实际的治理模式。

  程阁村的变化正是淮北市推进相关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

  如今,“程阁经验”已在淮北16个和美乡村示范村推广。在邻近的瓦房村,总投资1978万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正加紧施工:疏浚河道、修建闸坝、种植水生植物……“到2026年,这里将形成‘水系连通、林田共生’的生态网络。”杨永超信心满满。